特展規劃四大展區,自「大時代」進入「小社群」,再走入作家的私密「共寫間」,更廣邀53位創作者、10家出版社以「伴讀者」的角色,陳列超過百本精選書籍,讓讀者在展場中享受靜謐的閱讀時光。
展區「時光廊」邀請6位時代策展人:黃震南、張國立、應鳳凰、李金蓮、黃威融、盧郁佳策劃不同年代的選書,並展示已絕版的珍貴藏書。
藏書包含日治作家西川滿已成夢幻逸品的首部公開詩集《媽祖祭》、漫畫家牛哥以費蒙為名出版的暢銷小說《情報販子》、被譽為「留學生文學散文先聲」的作家陳之藩首部作品《旅美小簡》等。
圖/絕版多年的陳之藩首部作品《旅美小簡》初版珍藏,以〈失根的蘭花〉影響一代人的共同記憶。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藉著這些作品,讀者可穿越六個不同階段的時代,包含三〇、五〇、六〇、八〇、九〇年代及兩千年後的文藝思潮。
民眾可以透過策展人獨特的選書視角,觀察橫跨日治時期至二十一世紀初的文學環境演變,感受各自殊異的時代氛圍,間接與不同時空的讀者心靈相通。
展區「社群Bar」介紹包含「文友通訊」、「臺大現代詩社」等橫跨50年代至今的5處文學社群,透過時代物件的營造,讓參觀的民眾融入不同年代的氛圍。
圖/展區「社群bar」介紹五個各有特色的文學社群,圖為呈現鍾肇政於書房手寫往來的「文友通訊」展間。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現場展示「小說家讀者8P」的櫥窗寫作運動、「字母會」的文學Live「關於寫作的報告」影片,雖民眾未曾參與,也能在展場實際體驗當時成群結社、相互扶持的文學寫作氛圍。
本次特展邀請張亦絢、瀟湘神兩位作家在展場復刻私密寫作空間,與民眾來一場跨越地域與時空限制的共寫之旅!
瀟湘神領隊的「東臺灣的尋妖日誌」,將展出「事前調查資料」與「親筆手寫筆記」,觀者可感受作家在記錄踏查過程中的在地故事與心得,並不定時拋出各種問題,邀請現場觀眾回饋,構成「不在場」的共寫參與。
圖/展區「共寫間」邀請瀟湘神、張亦絢進行共寫的策劃,圖為呈現瀟湘神手寫東台灣探勘筆記及填寫調查的書房, 歡迎民眾寫下任何回饋。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張亦絢則以「雙關嶼:把作家關起來,讓文學關不住」為概念,試圖「居家隔離」參與者,打破「悠閒舒適」的創作想像,帶給進入展間的民眾一場寫作試煉!
最後,讀書俱樂部更邀請53位創作者,如詩人徐珮芬、攝影師汪正翔、演員連俞涵等人,以「伴讀者」的角色,分享給讀者他們各自推薦的書籍,並在書中留下手寫劃記及文字。
也透過如李桐豪的擴香石、崔舜華的祕魯聖木等「伴讀小物」開啟閱讀的另一層情境,彷彿能嗅到文字的溫度!
圖/展區四「閱讀艙」邀請五十三位各領域的創作者分享他們的伴讀小物,並於選書中留下閱讀筆記。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10家出版社則以「編輯」的選書眼光出發,推薦超過一百本讀者們不可不讀的好書,展覽更將策劃不同的「Read+ing 共讀分享會」,邀請作者至現場與讀者現場同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