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老建築飄歷史韻味,日式宿舍群古蹟、琴道館和書畫院,以及雜草町、 一碼IMMA等古厝老宅城市魅力

日式老宅「床之間」看出主人品味!台灣文學基地重生連結人與人

日式老宅「床之間」看出主人品味!台灣文學基地重生連結人與人 圖/以齊東街53巷為中心所保留的日式宿舍群,於2006年畫定為「聚落風貌保存區」,經悉心修繕後,部分房舍如今已成為藝文場館。台北畫刊提供。
作者:台北畫刊
日期:2022-03-21

積累的時光刻痕,為老房子鍍上一層迷人韻味,透過適當修繕便能重新散發光彩,而屋舍中那些具年代感的細節,見證過往台北的生活方式與美學取向,值得你我細細品味。

放輕腳步,我們跟著孫啓榕步入台北書畫院,日式老建築的木地板微微發出嘎吱聲,有若歷史的跫音,在空間中迴盪著餘韻。

這些年,孫啓榕致力於老屋修復工作,讓他對日式建築的細節瞭若指掌。

他指著轉角處一根木柱子,語帶感情地說「從這些柱子上的痕跡,可以想像以前可能有個孩子在這裡長大,這些刻痕記錄他隨著年齡增長的身高,讓我們想起自己也是這樣慢慢長大」。

對他來說,修復老屋不僅是為了保留具歷史考證意義的屋殼,更重要的是,以此串聯起世代之間共同的生活與情感記憶。

攝影者Jimmy Yang。台北畫刊提供。圖/攝影者Jimmy Yang。台北畫刊提供。

孫啓榕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孫啓榕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曾參與齊東詩舍、台北琴道館、台灣文學基地等老屋修復,對老建築特別有感情。

「我不認為只是用起來舒適方便就叫作好建築,我們應該要讓房子能講出更多故事」孫啓榕入行後也曾在其他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一般住宅、商業建築規畫都難不倒他。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在執業過程中,他體認到,要蓋新房子不難,難能可貴的是歷史痕跡「老房子失去就無法復得,所以我寧願花時間多探索過去。」

台北城隨歷史發展,留下各式年代不一的老屋,而每個時期所用的工法及考究之處不盡相同。

延伸閱讀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根本「不漂亮」?全球建築大師百年美學遭顛覆

他舉例說明,由於日式建築格局需依循一定的比例,只需確認主要房間的大小,就能夠推理出其他廳房空間的尺寸。

而在修復上,他也主張應以「復舊如舊」的原則,盡量維持建物原貌「如果找不到可以參考的資料,就盡量以可逆的修復方式處理,這一代做不到的事情,不表示未來世代也無法做到,應該要留給後代補正的機會。」

孫啓榕認為,保有這些老屋空間,除了能見證過往發生的歷史,也能讓台北因為這樣的特色,吸引更多國際目光。

幾年前台北書畫院曾舉辦國際古琴活動,孫啓榕親眼看到金髮碧眼的外國與會者,坐在充滿日式風味的居間中點香彈琴,讓他特別有感。

延伸閱讀

總統府蓋得其實「超禮貌」台北永續綠建築環保設計軟彩蛋大盤點

孫啓榕說「大家為什麼要來台北參與古琴活動?因為比起一個只是用起來舒適方便的空間,在這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各地都有新房子,我們要如何展現自己獨特性?新建築沒辦法說出那麼多故事,但老建築能以自身歷史,告訴世人台北獨特之處。這些老屋讓台北有了展現自己的機會。」

老屋的修復和維護,都是需要世代接力的工作,而孫啓榕認為,老屋面臨的真正挑戰,其實在於修復後該如何使用。

他期待這些重生的空間在各界妥善規畫下,能成為大家共同的生活場域,以此串聯起台北的過去與未來。

Chill大使推薦美好的台北光陰故事

老建築可以傳達許多故事,老房子經過修繕再利用,不但有助留下歷史回憶,也讓這些老宅成為可融入當代生活的獨特空間。

透過愜意大使孫啓榕的專業領路,帶大家深探台北老屋歷史,一同領略時光在建築上刻鑿的獨特美感。 

留住時光餘韻的日式宿舍群

日本時期建造的屋舍,不僅是歷史見證,在建築上也別具特色。

以齊東街53巷為中心所保留的日式宿舍群,於2006年畫定為「聚落風貌保存區」,經悉心修繕後,部分房舍如今已成為藝文場館。

➤ 台灣文學基地

如推廣台灣文學為任的「台灣文學基地」,園區內面向濟南路一側的「齊東舍」,除了可以看到帶有西式客廳格局的和洋式混合建築,也能觀察到,當時遷居來台的日人,為適應台灣溼熱氣候而進行的屋舍改良,好比為避免強烈日照直曬,特別加寬連結各居間的「緣側」(屋內走廊)。

台灣文學基地的日式平房,保留許多珍貴的原件細節,現為台北市重要的文學活動展館。台北畫刊提供。圖/台灣文學基地的日式平房,保留許多珍貴的原件細節,現為台北市重要的文學活動展館。台北畫刊提供。

孫啓榕說「日本屋舍的每個細節都符合尺度和儀節,一般而言,居住者位階決定了緣側寬度,但這棟屋子的緣側比較寬,不同於原有編制,從日本來的老師看到這狀況都感到很意外。」

如今台灣文學基地除定期舉辦與文學相關的展覽活動、邀請作家駐村外,也開放空間租借,讓大家能利用這修繕完成的舒適空間。

台灣文學基地
營業時間:10:00 ~ 18:00(週一休館)
聯絡電話:02-2327-9657
老屋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 台北琴道館|台北書畫院

位於齊東街53巷另一側的「台北書畫院」和「台北琴道館」,則為兩棟相鄰的建築。

負責這兩棟建物修復工作的孫啓榕,遵循日式屋舍應有的樣貌,盡力地回復舊時狀態,他說「過去的修復經驗告訴我,建築師其實不用再做多餘的事,只要讓空間回復原貌,老房子自然能傳遞許多故事。」

他也建議大家,來此能細細品味屋舍內的諸多細節,如台北書畫院戰後,雖因居住者所需,加設現代化氣窗,但經修復後的內部空間,仍展現出日式建築的經典美感。

台北琴道館外觀有木柵格紋裝飾的三角形山牆,外觀極為精緻,已被畫為古蹟。台北畫刊提供。圖/台北琴道館外觀有木柵格紋裝飾的三角形山牆,外觀極為精緻,已被畫為古蹟。台北畫刊提供。

好比「床之間」,是日式建築特有的經典設計,日人會在房間內特設一個往內凹的小空間,擺設掛軸、花器或象徵家族身分的物件作為裝飾,讓來客感受房屋主人的品味和社會地位。

台北書畫院的床之間,就特別設計了雙層木框,並在右側安置了書櫃,足見當年屋主應是文雅之士。現今在這樣的雅致空間內展示書畫,更呈現墨色之美。

而台北琴道館,目前雖因進行再修復工程而暫時閉館,可從外觀仍能看見以木柵格紋裝飾的三角形山牆,以及古色古香的鬼瓦,對喜歡日式建築的人而言,也非常值得一探。

台北書畫院
營業時間:10:00 ~ 12:00、13:30 ~ 18:00(週一、週二、國定假日休館)
聯絡電話:02-2391-6737、0975-859-780
老屋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金山南路一段30巷12號

台北琴道館(內部整修暫停開放)
聯絡電話:02-2391-7536
老屋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齊東街53巷11號

新舊交融的信仰空間

➤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濟南教會的教堂本體落成於1916年,日後又增主日學教室和日式牧師宿舍。

時至今日,為增加使用空間,在建築師張哲夫規畫下,完成了拆除牧師宿舍、向後方平行挪移舊主日學教室,並建造新宣教中心與加設地下室的空間重整工程。這項工程也獲台北市「2021老屋新生大獎評審團特別獎」及2021台灣建築獎佳作。

延伸閱讀

「台中根本台灣首都」七期驚艷空拍掀遷都論戰,台北信義不敵?

濟南教會的教堂本體和新建成的宣教中心,景觀呈現新舊交融的魅力。台北畫刊提供。圖/濟南教會的教堂本體和新建成的宣教中心,景觀呈現新舊交融的魅力。台北畫刊提供。

孫啓榕指出,老屋雖可貴,但得視個案而有所權衡。

如這次空間重整案中,老教堂、舊主日學教室和日式牧師宿舍,三者之間若必須有所犧牲,在綜合考量建物年代、公共性等因素後,牧師宿舍便成拆除的選項。

而建築師亦非一味地增加建物高度,而是利用增建地下室的方式,擴充可使用的室內空間,在視覺上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壓迫感。

除此之外,建築師還特意設計了開放的中庭,讓行經此處的人能在這一方開闊中深呼吸,並在動線裡,感受新舊建築間的相對關係與相互交融的魅力。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聯絡電話:02-2321-7391
老屋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3號

充滿人情味的社區老宅

➤ 雜草町

老房子除了修復,如何利用也是一門學問。

孫啓榕認為2021年「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獲非住宅類首獎的「雜草町」,即是讓他感到印象深刻的範例。

這棟位於延三夜市中心地區的磚造建築,興建於日本時期,原是「雜草稍慢Weed Day」主理人的家族祖厝,經修復後成為推廣台灣雜草文化的空間「雜草町」。

「雜草町」的主人活用家族祖厝,推廣雜草文化。雜草稍慢提供。圖/「雜草町」的主人活用家族祖厝,推廣雜草文化。雜草稍慢提供。

大家除可來此飲用一杯暖心的雜草茶,也能藉由講座、工作坊、展演活動等,了解雜草相關知識。

經營團隊在老屋中,努力加深人與土地的聯結,讓祖厝空間可以被活化再利用,讓孫啓榕格外感動。

雜草町
營業時間:15:00 ~ 21:00(週一、週二公休)
聯絡電話:0936-918-729
老屋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三段52號

➤ 一碼IMMA——人與物的再生基地

除此之外,孫啓榕也特別推薦獲社區空間類首獎的「一碼IMMA——人與物的再生基地」。

位於萬華南機場整建住宅二期地下室的400多坪空間,曾是攤商、軍公教福利站的據點,但後來結束營運,偌大空間被荒廢閒置。

歷經8個月修復,這2年在經營團隊的努力下,這裡轉為社區互助的實體平台,團隊除了定期舉辦「免費物分享市集」,也開設家電維修、心靈療癒、植物藝術創作等各式課程,促進交流。

將地下室閒置空間轉為社區交流平台的「一碼IMMA」,讓大家有機會建立互助共享的美好生活。一碼IMMA提供。圖/將地下室閒置空間轉為社區交流平台的「一碼IMMA」,讓大家有機會建立互助共享的美好生活。一碼IMMA提供。

孫啓榕說「人跟人的關係不只建築在金錢的交換上,團隊利用循環經濟,讓社區的人可以在此進行交流,大家發揮互助互惠的精神,會修電扇的人出力幫助別人,誰家有多的菜就拿來分享。我們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在這裡就有最好的體現。」

他認為老宅修復的意義,不僅止於保留空間、建物,大家活用空間所產生的交流,才是最可貴之處。

一碼IMMA——人與物的再生基地
營業時間:13:00 ~ 20:00(週一、週二公休)
老屋地址: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二段334號B1 

本文轉載自2022.03「台北畫刊」,原文撰寫林佳蕙,攝影Jimmy Yang,圖雜草稍慢、一碼IMMA,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人物美學觀點產業重生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金門人家有棺材才孝順?戰後民宿「鳳毛麟趾」客連住7次狂挖寶
新竹《茶金》故事還沒完!茶虎姜阿新後代憶洋樓查封日場面悲壯
強拆60萬人房!散步學曝日本3大「不死鳥路」用犧牲換寬敞交通
台北畫刊

台北畫刊

57年1月出刊的《台北畫刊》,為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出版的市政刊物,以圖文並茂的內容傳達臺北市的觀光、市政及生活型態等資訊,且讓這本走過半世紀的城市相簿,陪你迎接身處臺北的每個動人時刻。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