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時間:2021年1月3日 】
以下只討論動畫和劇場版。《鬼滅之刃》上映後爭議不斷,究竟這部動畫到底紅得有沒有道理?
只能說一部作品會紅,有時會有非作品本身的因素摻雜在其中。
這也是為何,侯導會在領取2021年金馬終身成就獎時說,創作是「先感動自己,再感動別人」,因為作品固然有其獨立的內在邏輯,但同時也是創作者表達世界觀或情緒的媒介。
既然如此,一個作品是否受大眾喜愛,最常見的因素,通常是作品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引起觀眾共鳴;然而能不能引起共鳴,和鋪陳是否縝密、手法是否純熟都沒有必然關係。
【鬼滅の刃 3大最新情報解禁!】
— 鬼滅の刃公式 (@kimetsu_off) February 3, 2023
1.上弦の鬼キャスト解禁! 鬼舞辻󠄀無惨/上弦の鬼 集結 舞台挨拶 開催決定!
2.「刀鍛冶の里編」主題歌アーティストは「MAN WITH A MISSION × milet」! OPは「絆ノ奇跡」に決定!
3.ロサンゼルス舞台挨拶 生配信決定! #鬼滅の刃 #MWAM #milet pic.twitter.com/BOr9Os4ecl
但這不表示,《鬼滅之刃》作品只贏在聲光效果佳而已。
光是台灣8點檔鄉土劇先前會把《鬼滅之刃》劇情融入對白中,就可知作品的核心,觸及了一些橫跨年齡層的關懷。
圖/取自臉書「鬼滅の刃-きめつのやいば-鬼滅之刃」。
這樣的關懷,其實也跟以往的日本漫畫有所不同,這一點已有精彩的文章討論過了。而個人也非常肯定,日本漫畫整體而言如此的路線轉變,所以本篇要談的就是,《鬼滅之刃》如何呈現這樣的關懷。
日本漫畫如此的轉變,自然不會只呈現在友情和親情上;友情和親情,當然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二,但這些環節,其實是整體社會風氣的一部分。
另一個部分就是二戰後,美日關係的轉變,導致日本軍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此消彼長。
這樣的消長,甚至在《攻殼機動隊》中也成了核心議題。
每次經歷過美國總統大選,島內輿論風氣彷彿是美國第51州的台灣,自然很難想像,日本對美國的心態會有所保留;或說自從國民政府來台後,台灣人的多元族群樣貌被泯滅,自然也就忘了,台灣在日本時代曾被美軍轟炸過如此的事實。
意識到這樣的歷史背景後,自然也就能理解到,無論是《鬼滅之刃》還是《攻殼機動隊》,其實都是這樣歷史背景的衍生或反動。
因此儘管《鬼滅之刃》的動畫,確實有些鑿刻的痕跡,但也由此可見,作者在動畫第一季,最後人鬼個別的2場會議中,或許是想要帶出民主和獨裁的差異。
圖/日本動漫《鬼滅之刃》中的炎柱「煉獄杏壽郎」,圖為劇照。動畫代理商木棉花國際提供。
在審判炭治郎的柱合會議中,12柱之上,仍有主公的存在,但主公依然必須以投票和遊說的方式,來決定如何處置炭治郎。
反觀由鬼舞辻無慘所統治的12鬼月,會議時則是完全的高壓,幾乎可以說是逆我者死。
也就是說,鬼殺隊對炭治郎的審判,儘管爭執不斷,卻呈現出民主社會的常態。
相較之下,那些將民主稱之為民粹的,往往都只是在覺得,自己的想法比別人高明而已,甚至因而沒有察覺到,自己的想法是被誰灌輸,或自己的選擇,是否出於自主這些更根本的問題。
而炭治郎之所以會被鬼殺隊內部審判,正是因為自己的妹妹變成了鬼,而他卻堅持要尋找將妹妹變回人的辦法。
對他而言,不只是妹妹,而是所有鬼既然都是人變成的,因此未必全是邪惡的,這想法甚至讓蝶柱回想起,姐姐直到死前,都還抱持人鬼和平相處的願望。
這似乎是日本漫畫以至於人類,常見的一種歸因思維。
金田一在每次破解誰是犯人時,通常也都會留給反派一段自我反駁的時間;雖然這讓我們理解到,犯人通常都不是基於純粹的惡而犯案,但每次金田一破案隨之而來的,必然都是犯人的自我辯解,千遍一律的疲乏感,反而讓人覺得都只是藉口。
圖/日本動漫《鬼滅之刃》豐沛的情感令觀眾動容,圖為劇照。動畫代理商木棉花國際提供。
因此在《鬼滅之刃》中,這樣的立場更進一步地,由主角炭治郎主動提出,鬼只負責在被消滅前回憶起自己的身世;而他的立場所引來的質疑,也就成了《鬼滅之刃》主要探討的議題之一。
就戲劇節奏上而言,《鬼滅之刃》目前為止,在這環節上的問題,其實並不比《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好到哪裡去。
再者,每次都要回溯反派的過去,難免和一般人善惡分明的價值觀有所衝突。
一再重複地探討,卻沒有更進一步的洞見,難免會讓人感到不耐煩。
但更根本地去說,何謂善惡本身就是個大哉問,與其乾脆地論斷他人的一生,相較之下,曾對道德標準有過一絲疑慮,還是比較值得肯定的。
而《鬼滅之刃》要成為真正的傑作,也必然得在這問題上有真知灼見才行。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為這是永恆的哲學問題;無慘雖為眾鬼之首,但他的邪惡又源自為何?炭治郎最終到底要怎麼看待無慘的存在?
哪怕《鬼滅之刃》瑕疵再多,只要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服人,作者便是透過漫畫的創作形式,回答了人類永恆的問題。
而作者吾峠呼世晴儘管用戲劇手法,呈現其核心關懷問題的能力並非完美,但他似乎一直刻意將這種對人性的自省,引入作品中,就連對呼吸的維持,都被刻意提及,和自我狀態的覺察,以至於能力的發揮有關。
而在劇場版「無限列車」裡,主角一行人遇到的主要敵人之一,即12鬼月中的下弦之壹魘夢,他那帶人進入不願意面對現實的夢鄉能力,其實也和自我覺察的能力有關。
當主角進入夢鄉,發現美夢和現實的差距後,唯一醒來的辦法,就是用殺鬼的方式自我了斷。這樣的破解方式,說穿了,就是一巴掌打醒自己,不要自欺欺人。
圖/日本動漫《鬼滅之刃》劇照。動畫代理商木棉花國際提供。
因此劇場版中的許多對白,之所以能打動那麼多觀眾,就是因為在這場戰鬥中,炭治郎面對魘夢能力所引起的心魔,點出唯有承認人生中的確有痛苦,但只有勇於面對的態度,才不會自欺欺人。
不得不承認,作者在此對於人要「務實」,而非隨波逐流而變得「現實」,如此細微的區別想得非常清楚,並透過戲劇手法成功地撼動人心。
當然,不是所有作品都非得文以載道不可;《鬼滅之刃》的動畫,的確也有稍嫌刻意地引進作者的核心關懷議題,因而有說教之嫌的問題。
但這樣的問題,在劇場版卻幾乎不存在。不只是豐富的聲光效果而已,劇場版的戲劇節奏,也不會因為回顧鬼過去的人生,而顯得拖沓,幾乎每一個戲劇動作,都和作者對人生的終極關懷緊密相扣。
因此《鬼滅之刃》劇場版,雖然已成為日本影史最賣座的動畫,《鬼滅之刃》是否過譽的問題,卻依然爭論不斷。
喜歡這部作品的人,背後的理由或許不盡相同,甚至對小朋友而言,也未必能明確意識到,作者可能想點明的意義之所在。
但至少單就劇場版,基於上述理由,個人是願意給予高度評價的。
也期待作者的終極關懷,在炭治郎如何看待無慘的問題上,最後能提出一番驚人的見解。
畢竟何謂善惡的問題,實則不易,可作者透過炭治郎的旅程,非常誠懇地回答出,他對這問題的看法。
也許在戲劇手法上,《鬼滅之刃》並非無懈可擊,但從到劇場版為止,作品逐漸進步的情況看來,這部作品還是非常值得期待。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作者用一部片尾的時間,原文《鬼滅之刃:也許不是最精彩,但紅了實則功德無量》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