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這次大範圍「公共運輸月票」的構想,緣起於去年九合一選舉時,民進黨台北市長、新北市長、桃園市長、基隆市長候選人共同召開記者會提出,整合多種公共運具、更大範圍。在一來一往殺到刀刀見骨的選舉過程中,如此「惠民無數」的利多政策,確實引起不少話題討論。
儘管當初提出政策的人都全部落選,但公共運輸月票的構思仍獲中央政府支持。
總統蔡英文去年底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指出,要擴大公共運輸補貼,減輕通勤族交通負擔,宣示要推出由中央主導、地方參與的公共運輸通勤補貼方案,範圍擴大到北北基桃、中彰投、南高屏3大生活圈。
交通部指出,「促進公共運輸方案」是以北北基桃、中彰投、南高屏等3大都會生活圈做規劃,由於生活環境條件緊密連結,鼓勵規劃通勤、通學月票優惠措施,例如北北基桃1200月票,可搭乘包括生活圈內公車、客運、捷運、台鐵及公共自行車等運具。
圖/蘇義傑攝影。
至於其他縣市部分,交通部說,單一縣市可依照與鄰近縣市的緊密程度,規劃公共運輸票證優惠方案。另外,在鼓勵公共運輸觀光旅遊部分,規劃提升台灣好行景點接駁觀光公車服務及宜花東地區觀光便利行服務,提供優惠促銷方案並擴大整合行銷宣傳,強化旅遊便利性與景點串聯功能。
公路總局長陳文瑞說,「促進公共運輸方案」實施後,預估全台受惠民眾可達1100萬人;且把通勤族引導至公共運具,降低私人運具使用率,預期可減少5%道路交通事故。
對於勢在必行的交通月票政策,新北市長侯友宜認為,交通運輸政策不應該以營利為主要目的,讓大家都願意搭乘才是該走的方向,也呼籲中央體諒地方財政。台北市長蔣萬安說,不論從減輕通勤族負擔、低碳永續、城市成本及交通效益等角度來看,都應盡速落實。張善政說,制度化的作法,讓地方政府有估算財務負擔的標準,是一個好事情。盧秀燕則說,樂見其成。
但任何便民的優惠措施,背後都牽涉到錙銖必較的預算規劃。若以目前推行多年、獲得不少正面評價的雙北公共運輸定期票來看,單單2市合作1年就要補貼9.4億,台北市5.6億、約占60%,新北市3.8億、約占40%。若要推動到更大範圍、納入更多運具種類,勢必要耗費更鉅額的預算。
圖/台北捷運中山站。陳思豪攝影。
交通部長王國材表示,1200元交通月票的預算不會由中央全額買單,除營運補貼外,還會有地方配合款等。但全國各縣市政府的財政狀況不同,剩下另一半自籌財源的部分會是一大問題,以台北市政府來說,是每年透過停管基金進行補貼,其他縣市能否有類似的財源?會是政策推動的一大關卡。
儘管交通部表態補貼會視各縣市狀況而有差異,例如直轄市補貼少一點,但交通問題很大一部分會牽涉到城市面積大小,甚至公共運輸基礎建設也會影響到使用意願,因此這筆補貼預算如何發得公平,也會讓中央與地方間面臨溝通角力。
事實上,台灣的公共運輸發展主要仍集中在北部地區,中南部相對不發達,多數民眾仍習慣以機車、汽車代步,因此交通月票在中南部地區是否能成功推展?有待後續觀察。甚至中南部民眾認為,與其補貼推出月票,倒不如改善交通建設、健全路網,養成民眾的使用習慣,政策自然就能順利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