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超徵的稅收,總統蔡英文表示,扣除應分配給地方政府的700億,中央稅收佔3800億,初步從3個面向規劃。其中1000億撥補勞保及健保基金財務缺口,並同時挹注台電資源,進行電價補貼;另外1000億額度,投注「加強韌性經濟方案」,因應全球通膨及國際經濟挑戰。
最後剩餘的1800億元,蔡英文表示,預留一定財源以備不時之需後,在財政許可範圍內,「用發現金的方式,來作為全民共享的方案」。
但最關鍵的是,什麼時候會拿到這筆錢?蔡英文說,方案所需要的法源根據和預算編列,必須經過立法院的同意。行政團隊將進行盤點規劃,適時提出法案,送請立法院審議,讓這項計畫可以更周全執行。
考量到程序上必須要經過立法院同意,但立院目前已進入臨時會,到1月13日前只剩下3次,行政院至今仍尚未將方案送到立院審查,因此要在農曆春節前拿到「紅包」幾乎是來不及。
圖/總統蔡英文,取自蔡英文FB
程序上要等2月立院開議、審查,通過後最快也要等到3、4月左右。若不急於過年前發放,確實也可以給行政單位更多的討論時間,讓這筆錢能惠及更多民眾,真正落實福國利民。
近幾年受到疫情影響,政府陸續執行了3000元的三倍券、5000元的五倍券等措施,協助提振國內疲軟的經濟環境;如今傳出超徵稅收要還稅於民,「發多少」自然是熱門討論。
初步計算,若每人發5000元現金,就將花掉1150億,每人發1萬元更將一口氣超過1800億的額度。考量到1800億還要預留緊急開支,因此每人發5000元應該是比較合理的選項。
「稅收超徵」的意思是指國家實際收到的稅收,超過所編列預算數。為什麼會有超徵?要從國家財政預算的編列方式談起。
政府的財政收支,是以「量出為入」為原則,也就是說,先訂出要花多少錢、再決定要收多少的稅。
稅收超徵的原因,除了政府機關常年有預算編列「低估」的習慣外,另一種可能則是單純「稅收太多」例如當年的經濟成長幅度遠超預期,相對讓所得稅、營業稅、財產稅等爆量增加。另外,也可能是因為稅制改革,增加稅金的收入等。
圖/取自Pexels(示意圖)。
但究竟超徵的稅收,該不該還給人民?這實際上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政府的態度,超徵稅收並非不當得利,法規層面上並沒有返還國民的必要,但也不代表國家實際上真的變有錢了、財政有盈餘,還有公共債務等待償還。
而近幾年來受到疫情影響,國內觀光業、零售業或服務業等產業蕭條,預估整體國內景氣不佳,稅收編列自然低估,但沒想到台灣在這段時間卻受惠於關鍵半導體產業、台商回流、外資加碼投資等等,讓稅收大大超乎預期。
但超徵稅收除了反映經濟面成長超乎預期外,一方面也顯示政府在財政收支的判斷上有嚴重失準的情形。超徵越多越失準,因此也有學者認為,若不想要還稅於民,是否應該從稅負制度上著手,讓稅收制度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