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整潔與公共衛生是國家生活水準進步的重要指標,公廁品質也是大眾對城市的第一印象。2013年起,聯合國將11月19日訂為「世界廁所日(World Toilet Day)」,藉此喚醒大眾對廁所和公共衛生的重視。
政府除推動公廁評比制度,2017年下半年起更推動「全國公廁改善計畫」,期盼提升公廁的正面形象,營造優質且帶入人文素養的如廁文化。
日本曾發起東京公廁改造計畫「THE TOKYO TOILET」,邀請多位知名建築師如安藤忠雄、佐藤可士和隈研吾等,重新設計澀谷公廁,以不同思維、手法呈現公廁的包容性與安全感,引發國際熱烈討論。
圖/取自IG@thetokyotoilet_official。
台灣則有民間設計公司發起《台灣公共廁所計畫》,從城市景觀的角度切入,透過環境觀察與實際體驗,進行台灣公廁進化行動,製造「新台灣廁所」的洞見與五感經驗。
《台灣公共廁所計畫》首波行動2017年在淡水展開,與淡江大學建築系合作,由學生盤點、勘查、提案,以淡水主要觀光路線上首間公明街公廁、具人文歷史價值的屎礐渡頭公廁、河岸邊的金色水岸公廁以及設置於街坊社區間的建設街公廁等,做為計畫發展的主要基地。
學生藉由建築常見的透視法,運用曲折線條連結地面、牆面、天際線引導人們進入狹窄的街巷,構成通往廁所路徑的動線指引;此外,他們更觀察到公廁旁的大樹下是淡水在地特色的「茶桌仔」,便以「鄰里客廳」為主題,設計椅凳、推廣文宣,重新定義公廁與在地的關係。
圖/取自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過去也曾與設計事務所合作,改造近百年歷史的新竹州廳內部公廁,全新的暖色系燈光、磚紅色牆面與磨石子地板,猶如搓揉歷史的藝展空間,同時重建化糞池與排水設施,外觀也融入新穎設計,堪稱全台最具設計感的公務機關廁所。
每間學校都有廁所,但使用人數多,維護難度與成本同步提升。教育部也意識到舒適如廁空間的重要性,陸續投入經費提供各校整建廁所,110學年度補助235校翻新校舍老舊廁所,預計今年底全數完工。
各地方政府與學校也籌備更多款項,除改善「臭、髒、醜」的廁所印象,更希望以在地文化與城市景觀特色,美化廁所的內、外裝。像是台東縣政府2021年就爭取1億3千萬元經費,陸續改造48校、78棟廁所,海洋風、夢幻卡通、原住民圖騰應有盡有,每間廁所堪稱「五星級」水準,
圖/取自台東縣政府。
新北市政府2021年也推行「4KR(SKR)如廁好清新」政策,提升校園廁所品質,當地竹圍國小比鄰紅樹林,廁所就以水筆仔、招潮蟹妝點;野柳國小海風樓的廁所除規劃在地特殊地質景觀鏤空窗雕,還請來俄羅斯畫家彩繪外牆,繪製學校近期復育鱟和軟絲的課程。
新竹市最南端的茄苳國小透過木紋搗擺以、南方松木格柵等意象,更在廁所重現當地最著名的蝴蝶生態,發展兼具實用與美學設計的廁所。
高雄市鼓山國小緊鄰哈瑪星社區,學校的空間規劃小組就以「舊打狗驛」為主題,展示早期火車站的簡介、鐵道對哈瑪星社區的影響,並羅列8種火車模型,廁所成為「無聲導覽員」,使用者在門口還可經由第一月台、第二月台進入男廁或女廁,饒富趣味。
屏東縣也發起廁所美學運動,信義國小的廁所藏著整片銀河星空、公館國小以哲學詩句及書法傳遞文學素養、山海國小的廁所入口還打造燈塔,各校都有各自的特色,改造廁所不僅完成基礎功能,更透過在地語彙或符號,說出專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