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基隆捷運,就不能不先談台鐵基隆段目前遇到的問題。台鐵的機廠設在七堵、樹林兩地,七堵發西部幹線列車,樹林發東部幹線列車,其中八堵到基隆段的火車是從七堵發車,這就導致一個狀況,就是七堵必須要發一列空車到基隆,之後列車再從基隆往南跑。但台鐵的路軌最多一小時10至15班列車,為了基隆火車站,還必須發2至3班空車,成為一種沒有效益的運輸模式。
長期紮根基隆的民進黨立委蔡適應接受《城市學》訪問時表示,目前台鐵在基隆段的運輸瓶頸難以改善,因此推動基捷有兩大目的,一是解決台鐵運量沒辦法再增加的問題,二是基捷應跟大台北都會區的捷運路網整合起來,推動整個城市的改造。
圖/立委蔡適應接受《城市學》專訪,認為人口與票價並非興建基捷的反對理由,賴永祥攝影。
尤其基隆跟台北市、新北市,彼此已是緊密連結的生活圈,軌道運輸及公路運輸目前都難以負荷民眾需求,每到假日塞車頻頻,因此確實有必要興建一條新的軌道路網來解決這個問題。蔡適應說,基隆市興建單獨的捷運路網較不具可行性,但若以台北市視為核心,左邊翅膀延伸到桃機,右邊翅膀延伸到基隆,分階段興建,用捷運連接空海兩個國家門戶,那就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以目前行政院拍板的基隆捷運第一階段路線,從保長坑一、保長坑二、北五堵為北台灣最大的倉儲區,往上的百福為當地最大的社區,共有2至3萬人,再往上六堵是工業區,七堵附近有海運發展園區計畫,透過捷運計畫可順勢拉動這一區域的轉型。蔡適應更看好保長坑一、保長坑二到北五堵這一區塊,未來會是北台灣最大的新科學園區開發廊帶。
圖/基隆捷運路線規劃,交通部提供。
對於捷運票價比較貴的質疑,蔡適應反問,其實台北捷運的票價也比公車貴,但為何大家還是選擇當捷運?這是因為選擇搭乘捷運的人,不那麼在乎票價,更在乎捷運提供一個穩定的時刻表,不會有塞車、淋雨等問題。
如果票價比較貴可以成為否決基隆捷運的理由,以同樣標準檢視其他城市的捷運系統,那其實台北捷運也沒有存在的理由。以台中為案例,台中在推動公車10公里免錢的狀況下,仍然大力推動捷運建設,其理由就在於,不同旅客有不同的旅運需求。
因為生活圈的才有都市的存在,基隆捷運的案例說明了跨縣市區域合作的重要性,否則各縣市陷入本位主義,此刻的基捷恐怕還只是張放在桌上,眾人推來推去的想像圖而已。
蔡適應強調,以大台北生活圈的角度視之,基捷確實有興建的必要,有人以人口數質疑,但用數學來算,台北市目前共有87個捷運站,除以250萬人,約每站服務2.8萬人,基隆規劃設5個捷運站,除以36萬人,每站約服務7.2萬人,「這是不是代表基隆比台北更有發展捷運的條件」?
圖/蔡適應認為生活圈才是興建基捷的重點,取自林右昌 FB。
顯然當地人口數並非捷運是否能營運下去的因素,因為人是會跨境移動的,基隆人口雖然只有約36萬人,但每到假日,基隆人口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基隆港作為亞洲第二大郵輪母港,疫情前每年旅客更高達100多萬。更何況,距離台北比基隆更遠的淡水都有捷運了,人口比基隆少的三坑也在興建捷運,原因就是這些地方都位於生活圈之內,這些情況,都應該列入是否興建捷運的思考點。
蔡適應並指出,許多人時常拿台鐵來跟基隆捷運進行比較,但這是件很沒有意義的事情。
例如,民眾搭乘火車時,由於班次不夠頻繁,一小時可能只有2到3班,導致民眾等車的時間相對較長;以北捷來做案例,約每5分鐘來一班次,民眾也不需要去查時刻表,「這就是捷運跟台鐵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其實在大台北都會區、高雄都會區,台鐵路線跟捷運路線也有重疊,但因為旅運目標不同,所以鮮少有人會以此質疑捷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