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翻開目前行政院定案的版本,第一階段經費425億,其中中央負擔77%,約327億,從南港至八堵共設13站,「不通到基隆的基隆捷運」一時間蔚為網路笑談,捷運定位、將來如何維持等問題接種而至,美夢會不會變惡夢,成為許多民眾心中的疑問。
基隆出身的民眾黨立委邱臣遠,日前接受《城市學》訪問時指出,因雙北磁吸效應,這幾10年來,許多基隆人「南漂」到外地工作,從數據來看,全基隆36.3萬人中,約10萬人、超過1/4都是通勤族,其中1.5萬人長期依賴台鐵運輸。
圖/民眾黨立委邱臣遠。蘇義傑攝。
儘管,基隆人公共運輸搭乘比率相當高,達34.4%,僅次於台北40.4%,遠高於全國平均的16%,但如果單從通勤角度來看,是不是有必要花425億蓋一條捷運?而且這條捷運還通不到市區,無法與港區串連,邱臣遠對此持保留態度。
畢竟基隆人口比板橋還少,規模不足,僅以通勤角度來看,很有可能成為一條蚊子線。
細數基捷問題,一是眾人皆知的,與台鐵高度重疊,二是轉乘與票價問題。
單從通勤角度來看,對比台鐵,並沒有讓人變心改搭基捷的誘因,且基隆僅36萬多人口,實在難以支撐起一條耗費鉅資的捷運。
邱臣遠認為,看待基隆捷運的視角,應該要從「把人從基隆帶出去」,轉換成「把人帶到基隆來」,以「北北基桃一日生活圈」區域發展的角度,才能避免沒人搭的情況。
圖/為因應基隆通勤需求,國道客運尖峰時每3分鐘就發出一班車。鄭羽哲攝。
例如基隆捷運的建設,如順勢帶動河谷廊道的開發,將內湖科學園區、南港科學園區等產業園區,往汐止、基隆方向拉動,增加廊道的就業機會;或在廊道周邊興建社會住宅,由於基隆距離台北不過30公里,面對雙北高房價,幫助雙北減壓吸納人口移入,這2個都是增加基捷使用率的思考方向。
邱臣遠還特別提及了桃園機捷。雖然目前機捷在營運上也比較辛苦,但疫情前,機捷除一般的桃園市民外,還有來自國外的旅客,這些搭乘捷運前往台北的外國客,可舒緩機捷營運維持的壓力。
相反的,基隆雖有郵輪帶來的觀光客,可目前基隆捷運路線規劃僅到八堵,這些觀光客如果要到台北,由於轉乘上的障礙,絕大多數還是會選擇台鐵轉乘,基捷無法吃到這些客群帶來的運量。
此外,外地人到基隆,絕大多數還是會到廟口、海洋廣場、文化中心等,這些以基隆火車站為輻射的聚落,只要基隆捷運不進市中心,都會降低基隆捷運使用率。
圖/基隆正濱漁港彩色碼頭是IG知名打卡熱點。基隆市政府提供。
再來,基隆現在許多大眾運輸系統其實已經相當方便,現任市長林右昌任內推動快捷公車,搭乘台鐵通勤的民眾比例實際上已經降低,高速公路局也在擴增車道,以緩解道路擁塞問題,這些事都叫人憂心,會不會捷運到時蓋好,可能也沒有那麼多人來搭乘。
他並透露,之前曾問過交通部長王國材,基隆捷運第二階段的基捷,初估還要再花70億元,保守估計整條基隆捷運得花500億左右,且工期都在10年以上,算上原物料、工資等因素,經費非常有可能再追加。
但這些都是納稅人的血汗錢,都是舉債的,現在台灣國債鐘已達5.8兆,等於每個人剛出生就要背21.6萬元,捷運不是不能蓋,這筆錢怎麼花才能創造更多價值,有待社會更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