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皇帝吃的,到孔子家吃的;從吃燒烤,到一邊吃、一邊划拳,還一邊看「那卡西」!原來古代皇帝、大官、有錢人吃飯喜歡一邊看表演;《紅樓夢》裡的鴛鴦喊酒令嬌俏可愛;漢代呂后的姪子不想喝酒,就被砍掉腦袋!
究竟古代人吃飯有多少講究?一起跟著作者李登年用眼睛品香,藉由其撰寫的書籍《回到古代請吃飯》,探索「吃」出來的中國宴席史略。以下為書中部分篇章內容。
筵席禮儀作為特殊聚餐儀式,可不能隨便,它與人們對於「禮」的認識理解是緊密相關。
《周禮.春官》就提到「以嘉禮親萬民,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 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這段話對於理解中國古代筵席禮儀,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古代的宴饗者對筵席禮儀十分重視,將筵席看作是「禮」的一種表現形式,宴以成「禮」,「禮」 以成宴。
因為「禮」的原則,源自於人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而產生的觀念。
當我們的祖先對大自然的變幻迷惑不解,因此崇拜天地日月,順從四時變化,主張處事要用《易經》說的「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據此制定了「禮」的基本準則, 依照《禮記.禮運》提到「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 以日星為紀。」
古人認為「以天地為本」,則人世間的一切事理皆可說明。因此,古代筵席禮儀列其位、定賓主、序尊卑都以此為重要依據。
圖/取自Pexels。攝影者Angela Roma。(示意圖)
我們的祖先認為,筵席的列位之法應依照「依天地而合其德」,那麼什麼是「德」呢?
《禮記.鄉飲酒義》有詳細解說「俎豆有數曰聖,聖立而將之以敬曰禮,禮以體長幼曰德。德也者,得於身也。故曰:古之學術道者,將以得身也。是故聖人務焉。」
這就是說,人的「禮」只有通過學習之後,實踐在自己身上,才能稱為「德」。
加上「依天地而合其德」,顯示出天地在人們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依天地:天有春夏秋冬四時,地有東南西北四方,四時、四方搭配出筵席列位。
《禮記.鄉飲酒義》又繼續說「四面之坐,象四時也。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天地溫厚之氣,始於東北,而盛於東南,此天地之盛德氣也,此天地之仁氣也。主人者尊賓,故坐賓於西北,而坐介於西南以輔賓。賓者,接人以義者也,故坐於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於東南,而坐僎於東北,以輔主人也。」
出於尊崇天地,筵席四位的設立「象四時」,讓四方四時各有其象,各有其意, 用其意來定其位,這是中國古代筵席列位之法的重要依據。
中國古代筵席除宮廷筵席、家宴外,都有主人、有賓客,這是形成筵席的重要因素。
人是筵席主要的組成,除主、賓的主客體外,還有設立副位。
比方說,《禮記.鄉飲酒義》提到「鄉飲酒之義,立賓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設介、僎以象日月,立三賓以象三光。古之制禮也,經之以天地,紀之以日月,參之以三光, 政教之本也。」
古人把筵席中的賓主之設及其副位之列,提高到「政教之本」的高度,足以說明筵席上主、客體的重要地位。
主、客體各代表不同的禮儀對象,因而筵席上確定各自的位置依禮而行,符合「以天地為本」的原則。
禮的尊卑上下在筵席中表現非常突出,無論是宮廷盛宴,還是家庭便宴,席位都有嚴格的尊卑次序,根據這嚴格的次序,來安排與會者各自的席位,即為序尊卑。
古代筵席席位的尊卑次序,除了用「以天地為本」來確定賓主介僎之位,有如上述外,還會以當時人們崇尚目標為依據,或以爵(官位大小),或以德(品行), 或以齒(年齡),或以親疏關係訂定貴賤尊卑,以安排筵席的上下左右席位。
在《禮記.祭義》中說「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 周人貴親而尚齒。」
貴德、貴爵、貴富、貴親均為不同時期,不同人民崇尚的不同標準,儘管千差萬別,但有個唯一的準則「尚齒」,這標準是歷代共同承許的。
尚齒,崇尚年長者,進而尊老、敬老、養老,「以長為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這個尊卑次序的基本原則,屬於世代相襲,成為筵席禮儀中一個基本規矩, 古代筵席中的「養老禮」「千叟宴」以及它的尊卑次序、座位排列,都說明了這一點。
圖/書籍《回到古代請吃飯:從平民請吃飯,到皇帝被請客!古代吃飯的禮貌是什麼?請客又有什麼樣的講究?「吃」出來的中國史》好優文化出版。
本觀點文部分擷取自《回到古代請吃飯:從平民請吃飯,到皇帝被請客!古代吃飯的禮貌是什麼?請客又有什麼樣的講究?「吃」出來的中國史》書摘資料,好優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李登年
1947年生。曾擔任多家星級飯店總經理。
現任中國食文化研究會餐飲專家副主任委員、連雲港市食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連雲港市烹飪餐飲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連雲港美食》主編。
專著《中國古代宴席》1997年獲得中國江蘇省人民政府社科優秀成果獎。
電視節目專題報導《李登年和他的中國古代宴席》在中央電視台、美洲東方衛視等播出後引起熱烈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