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泉時計的建築物為仿巴洛克式建築,最特別的是,其上有座鐘塔,在一整排街屋裡顯得鶴立雞群,1913年11月22日的《臺灣日日新報》上刊出「和泉時計店の新築落成紀念大賣出し」的廣告,且附上建物照片,看來就是在這一年落成,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了,日本到了1911年的時鐘年產量已達86萬支,當時在城內的時計店很多,且在台北市的精華區裡,想來生意應該不惡。
看更多 》支撐起屏東曾輝煌的糖業歷史-「糖業鐵道」
圖/衡陽路58號的全祥茶莊,日本時代是和泉時計。魚夫提供。
台灣在漢人未來開墾前,文獻顯示原住民以日月運行、動物生理時鐘來大略知道時間;台灣在臺灣荷蘭統治的「荷屬福爾摩沙」時期(1624至1662年),其間1657年荷蘭科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荷蘭語:Christiaan Huygens)指導年輕鐘匠師哥士達(S. Coster)成功製造第一個鐘擺,使得技術得以突破,但應仍未普及,新技術並未隨荷蘭人來到福爾摩莎,在《熱蘭遮城日誌》裡,通篇計時系統率皆使用「沙漏」為單位,約現代時間的30分鐘。
西洋沙漏到了19世紀已然普遍用於漢人往來臺灣的船隻計時,但仍不為社會普遍流行,直到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鐘錶進口從1896年的24,201元,一路攀升到1939年的320,972元,44年間倍速成長達13.26倍,速度非常驚人,這是因為明治維新後,新政府積極培養治下人民現代文明的24小時制的現代文明觀念,在台灣許多公共建築都高懸時鐘,處處提醒,尤其是火車站建築特別高掛或高築鐘塔,在教科書中也加強守時的教育。
看更多 》【魚夫專欄】臺北城內文具商的傳奇故事
日本境內至今最有名的鐘樓,大概就是位於東京都中央區銀座四丁目的和光百貨,也就是著名精工錶(SEIKO)的起源地,從明治時期的初建物到1933年的改建以至於今天,都設有塔樓,如今最具特色者,就是每個整點,都會響起西敏寺鐘聲來報時。
1920年7月4日,日本舉行「時鐘展覽會」,是年制定每年的6月10為「時紀念日」,倡導人民守時、惜時,1921年,臺灣總督府也同步比照日本內地,大肆宣傳,當日12點一到,所有寺廟、教堂都擂鐘摃鼓,工廠火車響起汽笛聲,每個人都要把鐘錶撥到12點對時,各種活動熱鬧不已。
1945年日本敗戰投降,引揚回日,那一年日治時期的臺灣一第一位女畫家陳進的畫作「婦女圖」裡,五位向右行進、身著長衫的時毫女性,其手腕上已經戴著一枚似乎是專為女性設計的袖珍錶面的手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