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近藤商會今為華南銀行城內分行,魚夫攝影。
小時候跟媽媽回娘家,那是窮困的偏鄉,晚上則和阿嬤一起睡在通舖上,到了半夜起床想尿尿,發現房間裡有個尿尿桶,圓桶形、側邊有掛把,滿了就可以擔去田裡澆肥,真叫做「肥水不落外人田」,至於要上大號,則到屋外的「屎礐仔 」(sái-ha̍k-á)去解決。
肥水不落外人田,在日治初期真的是很值錢的。《臺灣日日新報》1897年(明治30年)8月4日有則「宜蘭の公同便所」的報導,就說宜蘭城裡共計有共同(公共)便所37所,一所一年可收到2圓到24圓,一年可獲74到888圓,如果不乖乖去便所而就近解決,那麼被抓到就得受罰五錢以上一圓五十錢以下,還得被拘留,報紙上的報導,時任水泥工日人最低80錢,臺人55錢,也就是說,隨地大小便,一天所得便繳給政府了。
從前尿尿桶還是富有人家給女兒的嫁粧之一,不過這要小心使用,日治時的報紙也經常出現嬰兒翻落桶內「溺水」而死的不幸事件,而且平素放在房間內,臭味四溢,實在很不衛生。
千萬別小看馬桶的重要性,人肥也會因為污染而產生寄生蟲且引發傳染病,甚至造成全面性的毀滅。1895年的5月,日本軍登陸後要遣清兵返回清國,由步兵大佐福嶋安正主其事,但卻傳染病肆虐,許多日本兵病得不輕,因為漢人「俗習腌(骯)髒,不避穢陋,街衢溝洫臭不可近,此實諸病源之所伏也。」
所以在日本明治維新,要進入現代文明的政府也一直注意到這個公共衛生的大課題,終1914年日本陶製水洗式馬桶問世,再經不斷改良,乃有「妻木式廁所」或「堀口式大正廁所」,到了1927年(昭和2年)終於發表「內務省式改良廁所」,這是一種五糟式設計,可自然腐化穢物,並使細菌死亡的設計,在1928年興建的「高等法院長官官阺」便開始採用這種規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