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 日,對我來說是個驚心動魄的一天。正在拆除中的花蓮漫波飯店不慎倒塌,現場場景有如電影災難片的情節,大家為了搜尋可能受困的民眾而心急如焚。
所幸,最後有驚無險,沒有民眾在這次意外中傷亡,靠著許多人徹夜未歇、團隊分工合作,從清空建築瓦礫、鋪設路面到恢復通車,我們在短短 24 小時內,提前完成這次任務。
各界對花蓮團隊的高效率與機動性讚譽有加,但我認為,這是政府部門應有的作為。我們傾盡全力避免各種意外災害的發生,倘若災害不幸發生,一定與民眾站在同一陣線,盡可能減少人命與財產損失、以及對民眾生活產生的不便。
如何將過往救災經驗轉化為日後緊急應變的能量,是我非常看重的事。在此,我非常願意分享花蓮團隊在漫波飯店倒塌事件中的應變措施與處理過程,提供給相關人員參考借鏡。
圖/花蓮縣政府提供。
延伸閱讀 ➤回家就像出國…408次太魯閣號,為何曾是台東人的夢幻列車?
事發當天下午,我一得知國聯五路的漫波假期飯店倒榻,在第一時間就指示各局處單位,在現場對面的百事達飯店,成立災害應變中心,包括消防局、警察局、衛生局、環保局、建設處、社會處、行政暨研考處及相關單位立刻進駐其中,我也親自坐鎮指揮。一開始當地供電受到影響,大家都是摸黑進入飯店,靠著自行帶去的緊急照明設備及可攜式麥克風應急。
同一時間,因為採取「料敵從寬」的態度,消防局立刻派遣 28 輛消防車、4 輛照明車前往現場,同時動員義消、紅十字會、緊急救難協會等人員前往待命,怪手大鋼牙等重型機具也迅速趕到現場。
這時候現場已在緊急清查,瞭解是否有人受困待搜救,施工單位回報五位工作人員均已順利逃離,但是否有行經的路人或車輛則狀況不明,我們詢問打電話報案的民眾、現場目擊者,他們告知應該沒有人車陷在其中。
但人命關天,我們必須找到科學證據,在調閱監視器、行車紀錄器後,從行車紀錄器判斷有部機車正巧行經現場,但在倒塌當下應該有避開,最後從車牌號碼找到機車騎士,確認安全後才鬆了一口氣。
為了確保人命安全,我們在現場也持續查看,除了由 50 公尺雲梯車由上而下檢視,也用大鋼牙將左右兩側牆壁撐開,用生命探測儀偵測是否有生命跡象;經不同視角多方確認無人受困瓦礫當中,我指示建設處即刻展開現場清理,由 20 部怪手及重型機具同時作業,這時已是晚上六、七點了。
圖/花蓮縣政府提供。
延伸閱讀 ➤蘇花改通車!東部「最美公路」大變身
除了救援任務,水電是民眾生活所必須,我們第一時間就請台電、自來水公司協助。最初附近有 70 多戶受到停電影響,經台電緊急搶修後,除了有 19 戶因變壓器被倒塌建物壓住而無法供電外,其他都在下午四點半就恢復供電,比原本預估的晚上八點提早不少。
在供水方面,原本並無民眾反應有停水的狀況,現場也沒有水管破裂噴水的現象,但因為過去 2018 年花蓮大地震曾造成地下水管破裂的狀況,我請自來水公司協助確認,結果他們發現進入傍晚尖峰用水時段後,當地水壓不增反降,評估應有地下水管破裂導致漏水,等到倒塌建物清理告一段落,就連夜修補水管。
圖/花蓮縣政府提供。
這次漫波飯店倒塌事件,雖然是一件震驚全台的意外災害,所幸並無人員傷亡,而最令我感動的是大家同心搶通、徹夜不歇的精神,包括縣府團隊及警消人員、救災救護人員、花防部國軍弟兄、中華電信、台電、自來水公司及施工團隊,不眠不休投入救災復原的工作。
我們在凌晨兩點清空建築瓦礫,比原訂時間提早八個小時完成,接著又更換破裂水管、路面刨除及回填、鋪設瀝青,在隔天下午三點半通車。整個復原過程不超過 24 小時,就讓鄉親安心恢復正常生活。
圖/花蓮縣政府提供。
很多人問我為何花蓮團隊可以有這麼高的效率?我認為是團隊從花蓮大地震、太魯閣號等救災事件中累積經驗,讓標準作業程序( SOP )不斷優化、持續精進效能。
以漫波飯店事件為例,當應變中心一成立,各局處單位抵達現場,就很有默契地分頭展開任務--消防局負責救援任務、警察局調閱監視器及行車紀錄器、衛生局設立緊急醫療站並動員災害緊急醫療隊( 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DMAT )、建設處動員重型機具、社會處瞭解周邊住戶是否需要安置等,大家各司其職,在分秒必爭的救災過程中,仍可充滿秩序地運作。
當然,平日訓練完善、累積足夠的防災救護量能,也是關鍵因素。由於花蓮地勢狹長、且醫療機構集中在市區,我非常重視第一線警消及救護人員的救護能量。在國發會的補助下,花蓮自 107 年起持續採購智慧雲端救護系統,目前在 23 個消防分隊 37 部救護車,全部配有 12 導程心電圖機,可監控傷患生理狀況,並積極辦理中、高級救護技術員培訓;同時雲端救護系統可與縣內八家醫院連線,由專業醫師在第一時間協助進行醫療評估及現場緊急處置;另衞生局也組訓成立災害醫療隊,並與消防局的特種搜救隊組合訓練,大幅提升到院前急救效能。
圖/花蓮縣政府提供。
另一方面,我們也持續改善消防廳舍,在消防署補助下,花蓮消防局救災救護第一大隊暨花蓮分隊新址於 6 月落成啟用,可容納 50 名消防員辦公,頂樓並以高角度訓練桁架作為訓練設施;另有特種搜救大隊暨吉安分隊、光復分隊、瑞穗分隊及豐濱分隊陸續施工,同時也即將興建花蓮縣特種搜救訓練基地暨防災教育館,凡此種種都是為了進一步強化花蓮救災網絡。
所謂有備無患、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一旦遇到災害發生,就是考驗平日訓練成果的時刻,還好這次漫波飯店的應變成績單備受各界肯定。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教育,最令我欣慰的是,我們平日的準備工作都能發揮效用,緊急應變期間也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力量,在每一道防線守護每一位鄉親,以及這片美好的家園。
本文為「花蓮縣長徐榛蔚」投書內容,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