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位於花蓮縣的新城車站,前方是海,遠處有山。天高地闊,陽光燦爛,人的心境也變得開朗、明亮起來。
離車站不遠,在新城天主堂旁有一家「練習曲」書店,灰白色外牆,開了2扇窗戶,木頭窗框十分醒目,牆面上標示著「閱讀、飲食、講座」等字眼。
這家「練習曲」書店跟一般書店不太一樣。店裡擺滿了書卻只借不賣,至於收入,主要靠販售咖啡、冰品。
「我開書店,本來就不是為了賺錢」書店創辦人胡文偉表示,當初成立的初衷,是為了給新城國小棒球隊的小朋友們一個讀書空間,拿出自己的書佈置成書窩。
沒想到陸續有人上門借書,有人借了不還,也有人借了一本書後還了一箱書,因此店裡的書愈來愈多。
除了書店老闆,胡文偉另一個身份是新城國小棒球隊的總教練。夏日午後,書店裡不時湧進好奇遊客。胡文偉除招呼客人點咖啡、處理居民的借還書外,還忙著接電話,協助學生家長幫孩子辦轉學手續,一刻也不得閒。
台南出身的胡文偉,尋尋覓覓後以花蓮新城為安身立命的實踐之地。從棒球教練切入,大舉整修、創造在地不曾想像的空間,讓孩子不必離鄉背井,可以在故鄉成長,並提升地方魅力,感動許多關係人口,成為新城的後盾支持。
胡文偉是六年級生,雖然年過45,仍有赤子般的滿腔熱血,2015年起,他長駐新城,將在地已經解散的國小棒球隊重新復隊,也讓這座濱海小鎮,成為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圖/新城天主堂旁一家「練習曲」書店,牆面標示「閱讀、飲食、講座」等字眼,店裡擺滿書卻只借不賣,收入全靠販售咖啡、冰品。遠見天下文化攝。
把花蓮當作第二故鄉的胡文偉,來自一個隔代教養的家庭,當年他因為到花蓮當兵,從此和此地結下了不解之緣。退伍後,他跟在花蓮結識的友人合開廣告公司,天性熱愛交朋友的他就在台北跑業務,然而卻以失敗收場,還欠了一屁股債,人生一時頓失方向。
換過幾份工作,2010年在朋友介紹下,胡文偉來到玉里,接下農委會輔導的學童種稻體驗案,工作之餘,他時常去看鄰近國小的棒球隊練球。
胡文偉從小喜愛棒球,可惜學校沒有球隊,他只能跟同好用簡陋的球具打克難球,過過乾癮。當他看花蓮小球員在球場上努力練球的樣子,童年未竟的棒球夢突然在心中甦醒。
偏鄉學校容易遇到經費不足的困境,棒球隊也不例外。為了替小球員們籌措經費,胡文偉和在地夥伴將耕作、讀書、圓夢3件事,合而為一。
胡文偉透過學童參與農事的體驗,讓孩子感受農夫的辛勞,進而引導正確的飲食觀念。稻米收成後,他再結合故事行銷,義賣「圓夢米」,所得回饋到孩童身上,幫他們圓夢。
胡文偉採取「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方式,而非直接向企業募款,可以說用心良苦,「小朋友很容易習慣,一旦習慣了掌心朝上伸手尋求幫助,不是件好事。我希望教他們手心朝下,用自己的努力換取圓夢經費,這樣他們才會更懂得珍惜,瞭解一切得來不易。」
之後小球員們也不負期待,代表花蓮出戰各大賽季,都有不錯成績。幾年後他們升上國中,想繼續打棒球,然而學校沒有棒球隊,也沒有棒球場,胡文偉仍一路相伴,幫忙組球隊、蓋球場,並籌募教練的薪水,直到他們升上高中,分散到各地就讀。
2015年,胡文偉自費出版《棒球練習曲》,書中記錄他在偏鄉學校推廣棒球的所見所聞,以及小球員成長的點點滴滴,並結合攝影師曾國倫的照片,當作送給這群孩子的畢業禮物。
「棒球在偏鄉部落,不只是運動,而是一個改變人生的希望,就和讀書一樣。只是這群孩子選擇了棒球」胡文偉強調,棒球能教孩子的,不只是球技和體能,更多的是改變孩子的品德與態度。
因此新書出版後,胡文偉巡迴全台各三級棒球(少棒、青少棒、青棒)學校,將書贈送給球隊和教練,宣導品德教育的重要。胡文偉認為,球技再好,品德不佳,將來就可能打假球,一旦被發現,在球場上從此無容身之地,人生也一無所有。
胡文偉也曾捐出240本《棒球練習曲》義賣,為有志棒球的孩子籌措訓練經費。沒想到,搖滾天團「五月天」的怪獸登高一呼,在網上分享獲歌迷熱情響應,花蓮縣政府也主動提撥經費,讓他順利達標所需金額。
圖/胡文偉認為棒球在偏鄉部落不只是運動,而是一個改變人生的希望,就和讀書一樣。遠見天下文化攝。
2015年9月26日,新城國小運動場上,胡文偉帶著18名學童進行跑步訓練,坐基本傳接球練習。中斷10多年的棒球隊復活重生。
新城國小棒球隊有著輝煌過往,曾拿下關懷盃、花蓮縣少棒冠軍,以及1995年中華少棒代表隊選拔第4名。後來因故解散,沒有球隊,沒有教練,孩子們只能自己在海邊打球消遣。
某天胡文偉來到海邊,遇到這群打棒球的學童,便跟他們一起打球。他問孩子「你們是棒球隊的嗎?」得知在地國小沒有棒球隊,便脫口而出「那我來幫你們組隊,好不好?」
胡文偉沒有開玩笑,這是他第4次協助偏鄉學校辦棒球隊,在校長張世璿支持下,新城國小棒球隊再次成軍。開訓當天,球員還沒有正式球衣、球帽,穿的是四維高中贊助的運動服和帽子。
不過比起球衣、球帽或其他裝備,偏鄉學校要發展棒球隊,最缺乏的其實是專業教練,以及付給教練的薪水。新城國小棒球隊成立初期因經費有限,胡文偉就自己跳下來教球,擔任不支薪的總教練。
由於他並非專業球員出身,一開始也有人質疑他憑什麼當教練,但胡文偉認為即使是職棒球員退下來,當教練也得重頭學習,於是他除了自我充電,考取棒球教練執照,也找當年他在玉里國小帶過的球員幫忙教球。
圖/偏鄉學校易遇到經費不足的困境,棒球隊也不例外。為了替小球員籌經費,胡文偉和在地夥伴將耕作、讀書、圓夢3件事合而為一。遠見天下文化攝。
雖然是克難成軍,新城國小棒球隊的小球員依然很爭氣,球隊成立1年半,就拿下國小棒球聯賽花蓮縣第2名,拿到爭取全國賽代表權。這是全國新成立球隊,拿下代表權最快的紀錄。
勝利雖然值得喜悅,但胡文偉坦言,為偏鄉學校成立棒球隊倒不是要栽培職棒選手或為國爭光,「我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讓這些孩子有個地方可待,培養紀律,以後可以當個好人,做點好事。」
他長駐在花蓮偏鄉,深知部落孩子很多來自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擁有的資源遠不如都市小孩,放學後不要說安親班、才藝班,連網咖都沒得去,有棒球作為他們的休閒活動比較不容易學壞。因此胡文偉除了是球隊總教練,也像孩子們的大家長。他不只訓練球技,也盯他們功課,甚至還當司機幫忙接送。
原來球隊中有一對兄弟檔,住在宜蘭縣最南端的澳花村,他們為了打棒球轉學到新城國小,每天必須搭火車上、下學。新城車站距離學校還有段路程,胡文偉就負起接送工作,早上去車站接他們上課,傍晚再送他們去搭火車回家,日復一日。
圖/胡文偉扎根當地,除了發展基層棒球隊,也逐步開發據點。遠見天下文化攝。
來到花蓮發展後,胡文偉有不少貴人相助,已故的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就是其中之一。
當胡文偉還在玉里國小時,曾將教小球員耕種,以籌措經費的企劃,參加某酒商的「夢想贊助計畫」選拔。齊柏林當時就是評審,他很認同胡文偉偏鄉扎根的想法,除了投下贊成票外,之後還多次捐錢贊助。
有一次胡文偉付不出教練薪水,勉為其難向齊柏林開口,對方二話不說幫忙把教練的薪水付了,讓他感念在心。齊柏林常提醒他,偏鄉孩子缺乏陪伴,需要有人願意奉獻心力陪他們成長。從此「陪伴」2字便在胡文偉心頭縈繞不去。
之前小球員下課沒地方去,就跑到胡文偉家窩著,結果人愈來愈多,快要擠不下,於是他租了附近的工寮,改建後,提供孩子一個吃飯、寫作業的空間。
後來校長把家裡閒置的鋼琴搬過來,又有人送來咖啡機,加上他自己本來就有很多藏書,因而有了這家「不賣書的書店」。取名「練習曲」,胡文偉解釋「人生的每件事情,都需要練習,就像是棒球,也是每天都在練習。」
2017年底,「練習曲」對外開放。胡文偉的經營方式很隨興,在店裡只要看到喜歡的書,留下姓名和電話號碼,一次可以借3本書,3個月內親自送回或郵寄回來即可。因此除了當地居民,也有外縣市遊客上門參觀,順便借書回去,胡文偉透露,整體還書率有8成,還算不錯。
「練習曲」知名度傳開後,書店裡不時有客人出沒,空間又不夠用了。2019年,胡文偉整理出另一個空間,名為「好好吃食堂」,假日賣冰,平日則供應球員晚餐,孩子們吃完飯,就留下來寫作業或由志工輔導課業。
圖/胡文偉坦言,為偏鄉學校成立棒球隊不是要栽培職棒選手或為國爭光,而是讓這些孩子有地方可待,培養紀律,以後可以當個好人。遠見天下文化攝。
為照顧小球員們的日常起居,胡文偉還設立「野球宿舍」,可以住20幾個球員,並定期安排淨灘活動,帶孩子去看電影、看展覽、逛書店,讓他們有機會接觸、發展棒球之外的興趣。
另外胡文偉指出,新城靠海,土壤比較貧瘠,農業發展不易,在地也沒有什麼產業,因此人口外移嚴重。雖然有山有海,但花蓮觀光景點太多,「遊客只會一直經過新城,然後一直離開新城,對這個地方沒有任何記憶。」
不願也成為新城的過客,胡文偉扎根當地,除發展基層棒球隊,也逐步開發據點。他的書店、食堂、畫室、藝文中心結合新城天主堂、以檸檬汁聞名的佳興冰果室、電影「盛夏光年」取景的「新城照相館」,以及他協助規劃的黑膠唱片咖啡廳「懷舊曲」,新城有了更多讓人駐足的理由。
胡文偉的夢想藍圖就是把新城打造成藝文社區。他想做的事很多,然而資源有限,有時不得不採取克難作法,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圖/《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天下文化提供。
本書摘自《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介紹|林承毅
林事務所執行長、服務設計師,同時也是國立政治大學兼任講師。優游於人文、社科、商業、藝術與設計等專業領域,倡導問題覺察及多元學習之必要性,長於運用人類學家獨到的洞察能力,在城鄉及時空的不同脈絡之間抽絲剝繭,帶著好奇心進行趨勢覺察,並透過人本設計,體驗創新為武器,多年來投入教學、論述、工作方引導、輔導、審查、企劃等多元性創新整合工作。
林承毅另有「地域活化傳道士」之稱,是一位典型風の人,視「移動」為日常,住在台北天龍城,但號稱可到全台各地上九點的課,習慣在捷運上發文,在南來北往的高鐵上工作,在飛機上閱讀,在U-bike上思考,每年看顧全台超過15組在地青年團隊進行在地實踐行動。
作者介紹|謝其濬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現從事文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