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苗栗小鎮,過去因為藺草編織產業發達,又被稱為「藺草的故鄉」。
8月底,一個週一午後,地方創生團隊「苑裡掀海風」規劃的藺草編織工作坊,進行到第二堂實作課。在地藺草農運來4大捆藺草,將原本作為書店和咖啡廳的「掀冊店」,變身成分類草料的「掠草間」,現場藺草香四溢。
參加學員約15位,主要來自外地,有老師、博物館員工、歷史系學生等,他們看過示範後,站在桌子上,將長約180公分的三角藺草,按照長度進行分類,因為是初次體驗,動作難免手忙腳亂。
接下來,又有在地的藺編好手,從前置搥草開始示範,講解基礎編法,以及各式各樣揀花紋樣,連帽模、蓆挾等工具,也都做了詳細介紹。
當天活動最後一部份,就是前往在地帽蓆行,聽負責人分享經營之道,並參觀燻硫磺、壓帽、壓草蓆機器的工房。短短一個下午,每位學員都完整認識藺編產業製造過程。
整個8月,「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工作滿檔,帶完藺草編織工作坊,過兩天又接待文化部拍攝團隊,走訪老街、故居、市場,展現苑裡值得探索的風土和底蘊。
自從2014年返鄉成立「苑裡掀海風」,劉育育和團隊透過耆老訪談、文獻整理及空間觀察,慢慢拼湊出苑裡在地故事,並結合小旅行方式推廣,吸引更多人造訪這座有著藺草香的小鎮。
2018年,交通部觀光局舉辦「十大經典小鎮票選」,苑裡擊敗擁有知名景點九份老街的瑞芳區,拿下第一名。顯然「苑裡掀海風」的投入帶來一定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劉育育會決心返鄉扎根,契機來自一場地方的抗爭。
圖/苗栗小鎮苑裡過去因藺草編織產業發達,又被稱為「藺草的故鄉」。遠見天下文化攝。
鄰家女孩模樣的劉育育,1986年次,生長於苑裡一個藍領家庭。就讀國中時,父親腦溢血過世,身為三姊妹中大姊的她,一邊打工賺錢,一邊發奮念書,希望未來能到台北發展,扮演家中支柱。
當年苑裡鎮上沒有高中,劉育育是到台中就讀。學生時代的她就很有想法,曾因為某位老師考試太多,她和其他同學認為無助於學習,不但向學校抗議,還關門不讓老師進教室發考卷,顯露她個性中不輕易妥協的一面。
劉育育大學念的是輔仁大學心理系,由於系上老師非常強調「社會實踐」,因此她大一就去林口長庚醫院擔任志工,後來更在學長帶領下,參與樂生療養院的保留抗爭運動,曾站上街頭跟警方對峙,遭逮捕、盤問。這樣的經驗,促進她對社會正義、幫助弱勢族群等議題的反思。
大四時,有位老師在三重蘆洲開設社區大學,找她進去工作,因為處理的多半是行政事務,像是回答社區民眾對課程的各種問題,「一開始,我很不習慣,覺得這跟我想像中的『社會運動』,相距甚遠」劉育育透露。
然而她漸漸體會,除站上街頭抗爭,跟社區民眾互動,喚醒他們自主意識,進而主動改變現狀,甚至投入社會參與,何嘗不是另一種「社會運動」。
她舉例,很多社區的婆婆媽媽會打電話來請她推薦課程,當她流露出聆聽意願,對方就會開始傾訴自己受困家庭之中,人際關係封閉,身材也日益臃腫,劉育育就會開導對方,她的身體代表對家庭的奉獻,不必感到羞恥,反而應該大方展現出來,因此推薦肚皮舞課,如果對方還希望多跟人接觸,也可以參加故事媽媽的訓練,帶小朋友讀繪本。
「讓一個原本沒有情緒出口的家庭主婦走出來,成為有社會參與的繪本故事媽媽,需要很多細膩的人際互動」劉育育指出,這些經驗對於她後來在苑裡投入社會實踐幫助很大。
圖/「苑裡掀海風」規劃的地方小旅行,不論是實作體驗,或參觀老街上的帽蓆行,都發揮推廣藺編技藝的功能。遠見天下文化攝。
在老師經營的社區大學裡,劉育育從兼職做到正職,後來又晉升主任祕書,可能就一直在台北發展下去。然而,2012年,苑裡爆發「反瘋車」抗爭,又把她帶回了故鄉。
當年,由於跨國集團風機製造廠商推動的苑裡風場計畫,大型風力發電機機座的位置與民宅距離太近,遭當地民眾反對,因而引發靜坐抗爭。身為苑裡的女兒,劉育育也返鄉加入抗爭行列。
在廠商同意拆除2座爭議較大的風車後,長達1年多的苑裡「反瘋車」抗爭終於落幕。經過這次抗爭活動的洗禮,劉育育深刻感受家鄉遭遇的諸多問題,像是經濟上的弱勢、傳統產業的沒落,以及傳統文化的後繼無人等。為了持續聚集「反瘋車」所激發的在地能量,劉育育和因「反瘋車」結緣的台大法律系學生林秀芃等人,創立了「苑裡掀海風」。
劉育育透露,從「苑裡掀海風」成立到她真正回苑裡扎根,中間大約有2年時間,她都是在台北、苑裡之間移動。
「那份社區大學的工作,我做了5、6年,勝任愉快,已建立理念契合的團隊,而且裡面的長輩很照顧我,在情感上的確難以割捨」她坦言,加上一開始對「苑裡掀海風」可以做些什麼還在摸索,因此她並沒有辭掉台北工作,而是利用週末或另外請假持續返鄉。直到2016年,劉育育終於決心辭職,正式定居苑裡。
「苑裡掀海風」成立初期,在沒什麼資源的情況下,先從建立在地人際網絡開始做起。劉育育將老家整理出來,作為聚會空間,然後舉辦包括調酒課等才藝課程,透過臉書粉專發佈消息,聚集在地年輕世代,反應相當熱烈,連久未聯絡的國中同學都跑來參加。
劉育育是典型城鎮長大的孩子,中學畢業後離鄉前往都市就學,大學畢業之後留在城市工作,在社會事件促動下返鄉投身社運,重拾與家鄉的關係。站穩腳步之餘,她再度回城市進修,並透過二地居模式鏈結兩端,蓄積更大能量。
活動成員以苑裡人居多,一半平時在鎮上生活,另一半則是週間到外地工作,週末返鄉休息。「人來來去去,最後留下來的人,就會是志同道合的人」劉育育說,找到有相同理念的夥伴後,他們就開始進行田野調查,訪問家鄉耆老,蒐集故事、老照片,一點一滴累積對苑裡風土人文的認識。
就如同多數的鄉村,以農業為主的苑裡,也面臨人力流失的困境。「苑裡掀海風」除從事文化保存工作,另外也跟地方小農合作,協助他們將農產品送到台北的農夫市集販賣,甚至還親自下田支援農事,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像七年級的苑裡小農蔡坤隴,原本在台中工業區上班,後來決定返鄉務農,以友善農法種植火龍果,理念雖好,但孤軍奮戰十分辛苦,曾經一度想放棄,劉育育和團隊成員適時伸出援手,協助除草、收成,還幫忙發想火龍果加工品,讓蔡坤隴持續他返鄉經營果園的理想。
圖/隨著工業興起,苑裡手工編織不敵大量生產的機器編織,藺編技藝逐漸失傳,藺草田面積也逐年減少。遠見天下文化攝。
2017年,「苑裡掀海風」出版第一本同名刊物,第一個特別企劃,就是介紹苑裡帽蓆產業的興衰。
由藺草帽祖師爺洪鴦帶進苑裡的藺草編織,曾因國際貿易推波助瀾盛極一時,創下1年出口1千6百萬頂草帽的紀錄。當年苑裡家家戶戶的婦女幾乎都從事藺草編織,甚至可以靠藺編養活一家大小。
然而,隨著工業興起,手工編織不敵大量生產的機器編織,藺編技藝逐漸失傳,藺草田面積也逐年減少。
劉育育和團隊在從事田野調查時,看到藺編產業消失的危機,為傳承使命,他們先報名當地社大的藺編課程,跟在地長輩學編織,為避免藺草在苑裡絕跡,他們遍訪當地老農,好不容易找到珍貴的藺草苗,栽種在友善耕作的水田區,作為藺草復興計畫的第一步。
另外「苑裡掀海風」規劃的地方小旅行,不論是實作體驗,或參觀老街上的帽蓆行,都發揮推廣藺編技藝的功能,愈來愈多外地旅客特意來苑裡購買藺編產品。
藺編產業沒落後的小鎮,不必拆老屋、蓋大樓,用心就能走出傳統與現代並存,經濟與生態共好的重生之路。
劉育育從苑裡出發,在台北求學、工作,經歷兩地移動,回到苑裡定居,累積大量能量,又再一次兩地移動,她對家鄉的歸屬感,反而愈來愈強烈。
「小時候,不覺得苑裡有什麼特別,長大後,在外面繞了一圈,才發現苑裡有山、有海、有平原,其實是個很適合居住的地方」劉育育語氣難掩對苑裡的情感。
重新擁抱這塊滋養自己的土地,她當然希望苑裡有新氣象,但是不必拆老屋、蓋大樓,而是走出一條傳統與現代並存、經濟與生態共好的另類之路。這是她和「苑裡掀海風」團隊,持續努力在做的事。
圖/《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天下文化提供。
本書摘自《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介紹|林承毅
林事務所執行長、服務設計師,同時也是國立政治大學兼任講師。優游於人文、社科、商業、藝術與設計等專業領域,倡導問題覺察及多元學習之必要性,長於運用人類學家獨到的洞察能力,在城鄉及時空的不同脈絡之間抽絲剝繭,帶著好奇心進行趨勢覺察,並透過人本設計,體驗創新為武器,多年來投入教學、論述、工作方引導、輔導、審查、企劃等多元性創新整合工作。
林承毅另有「地域活化傳道士」之稱,是一位典型風の人,視「移動」為日常,住在台北天龍城,但號稱可到全台各地上九點的課,習慣在捷運上發文,在南來北往的高鐵上工作,在飛機上閱讀,在U-bike上思考,每年看顧全台超過15組在地青年團隊進行在地實踐行動。
作者介紹|謝其濬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現從事文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