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

點石成金!文化首都台南不走老路,官田將廢棄菱角殼變成烏金

點石成金!文化首都台南不走老路,官田將廢棄菱角殼變成烏金 天下文化提供。
作者:書中城市
日期:2021-08-30

編按:城鄉發展的距離越來越大,對台灣的整體競爭力有重大影響。已卸下國發會主委職務的陳美伶,持續關心地方創生與新創事業。台南官田盛產菱角,但一年也會產生約五百噸廢棄菱角殼,這些菱角殼過去讓當地居民相當頭痛,但透過創新技術,這些廢棄的菱角殼,竟能變成對環境有幫助,甚至替社區賺進百萬的「烏金」。

台南市官田區主要有兩項特產,菱角與水雉,兩者息息相關。

官田作為烏山頭第一道出水口,優良的水質孕育品質最好的菱角,是台灣菱角的主要產地,占全台總產量約七成,不但非常甜美且果肉相當扎實。而水雉是復育中的二級保育鳥類,一度剩下不到五十隻,又稱「菱角鳥」、「菱波仙子」,經過努力的復育目前已有相當的數量,也是台南市的市鳥,主要棲息地就是菱角田。因此,官田菱角田的種植方式和環境保護,與水雉的存亡息息相關。

官田區區長顏能通是我在台南市政府服務時,經由全國首創的「區長儲備制度」所選拔出來優秀的區長之一。他待過科學園區,也在環保局服務過,對於廢棄物的處理有獨到的見地。他是「菱殼炭」的幕後重要推手。

顏區長說,官田一年約有五百噸廢棄菱角殼,相當於八十個二十呎的貨櫃體積。這些廢棄的菱角殼都跑到哪裡去了?

用創新把問題變成答案

顏能通區長回想起以前,這些大量的廢棄菱角殼,會讓官田人如此頭痛,是因為它們屬於農業廢棄物,並非民生垃圾,因此無法交由清潔隊處置。所以過去路過官田,總是會看見田邊、馬路旁堆放著一堆堆黑牛角般的菱角殼,久置後發散異味。改用焚燒又會產生空汙,叫農民不知如何處置,也降低了居住環境的品質。

能通以他想解決問題的決心,獲得成大化學系特聘教授林弘萍的協助,經過一年的實驗,開發出經濟且實用的炭化設備,將「菱角殼」燒製成「菱殼炭」這種生物炭。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我跟隨區長、教授前去參觀炭化設備,只見農民將菱角殼倒入鐵桶,放上助燃的龍柏,點火後高溫的氣體隨管線上升並蒐集,待溫度上升至一千度後,需要澆灌冷水以熄火冷卻。整套系統的氣體排放與冷卻水的回收再利用,符合環保標準,並無空汙與水資源浪費的問題。

經過所有流程、製作完成後的「 菱殼炭」,臭氣吸附效果比坊間竹炭高出百倍,成本卻更低廉。除了能夠去味、除濕、改良土壤與淨化水質外,還可用來製作異味吸附包、涼感頭巾、抑菌口罩、生活薰香、水泥盆栽等生活與文創商品,或使用在農耕的施作上,有保濕保肥的作用,幫助農友減少化肥及農藥的使用,創造更有利水雉棲息和生長的環境。

將廢棄的「菱角殼」燒製成「菱殼炭」生物炭。天下文化提供。圖/將廢棄的「菱角殼」燒製成「菱殼炭」生物炭。天下文化提供。

能源牧場的共生機制

在科技導入與社區協力下,垃圾變成了「烏金」,一年為社區賺進百萬。製作菱殼炭與裝填除臭包的過程,也為長者製造社區活動與工作機會。顏能通區長的目標在藉由新的就業模式,讓社區長者賺回健康與活力。

顏能通區長也帶領大家到官田在地的特色據點參觀,所有產業均緊扣當地的DNA——「 菱殼炭」元素。我們來到烏山頭能源牧場, 綽號「 黑人大哥」 的薛連豐先生原本是一位從事營造的建築廠商, 他放棄賺錢的機會, 關心氣候變遷, 也關心台灣農業, 將乾淨能源的發電與牧場相結合, 在屋頂上設置太陽能光電板,下方則是屋頂挑高且空氣流通的雞舍,以及種植木瓜與蔬菜的溫室。

此外,將菱殼炭調入雞飼料中,具有整腸的作用,將菱殼炭鋪墊在地面上,則可消除雞糞的異味,整座雞場完全沒有臭味。他養的雞每一隻都頭好壯壯,取名叫做「發電雞」,做成的雞精銷路非常好,有品牌也有粉絲團。牧場上方的太陽光電採半半鋪設方式,讓陽光依然可以照進牧場與農場。他表示,自己賺百分之五十賣電的收入就好了,因為他要的是整個生態環境的重整,而不是賺取最多的收益。年輕高顏值的女兒怡婷,現在也加入爸爸的團隊協助行銷,更提供許多的工作機會給在地的居民。

將菱殼炭調入雞飼料中有整腸作用,將菱殼炭墊在地上,則可消除異味,天下文化提供。圖/將菱殼炭調入雞飼料中有整腸作用,將菱殼炭墊在地上,則可消除異味,天下文化提供。

過去,官田除了環境問題、人口老化,一條縱貫鐵路貫穿其間,更導致半數官田人生活圈往麻豆靠攏,另一半則往六甲跑。官田面臨能量外擴、無法在地凝聚的問題。菱殼炭以烏金點亮官田,各社區認股官田烏金合作社,固定以每公斤四元收購菱角殼,派車到各社區去收殼,再由官田十個衛星工廠負責加工,整個官田因此動了起來。一個循環經濟,不只構成產業,更重新凝聚了官田人的士氣與能量。

再接再厲,官田的明天不是夢

去年離開公部門後,我數度造訪官田。

台北的夏季多有午後雷陣雨,而近年來新興的共享經濟之共享機車,在北部都會地區是年輕人常用的交通工具。依法規,騎機車必須戴安全帽,當汗水與雨水混雜的安全帽,被放在潮濕的置物箱中,下一個使用者就會有不好的使用經驗,甚至會被異味驚嚇到。我發現菱殼炭「造粒」加上「精油」的新產品,或許可以提供解方,因此邀請共享機車的新創業者前往官田瞭解是否有合作或共同研發的可能性,啟動「新創地方創生」的共學共好機制。

於是我又來到了官田。數月不見,我看到大賣場全聯已在官田開業、住宅用地也開始興建,距離南科不遠的官田已成為一個移居宜居的地方。大隆田生態文化園區媲美大安森林公園,成大畢業後在官田創業的政憲,努力許久的「菱炭森活館」在二○二一年三月底也正式開幕;能源牧場的食農教育體驗與「官田171 跟菱在一起」遊程也完成規劃;來自高雄與淡水一南一北的姻緣在台南官田交會──藝農號的建叡與婉慈小夫妻,大學畢業後留在台南創業,目前也逐漸步上正軌。

整個官田地區還有崑山大學楊泰和教授的USR計畫加持,我非常感動也非常有信心,一群有共同願景的志同道合夥伴攜手前行,台灣的地方創生生命力就在此。

來自溪北大新營區的地方創生計畫在我的任內通過,這個計畫結合在地的返鄉青年,以教育為核心,發展食農教育、生態教育、科技教育等實驗教育。從後壁黃雅聖的璞育塾出發,讓一些有科技背景的年輕人直接進入正規教育,一方面也減輕學校老師的負擔。產業

部分也和無米樂的美雪合作共同打造大新營區的新面貌。要讓偏鄉不再是偏鄉,除了科技導入,就是教育,文化古都的台南正在用教育翻轉城鄉落差。

本文節錄自《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作者陳美伶,天下文化出版。圖/本文節錄自《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作者陳美伶,天下文化出版。

👉加入城市學FB官方帳號,即時追蹤最更多城市議題!

關鍵字:投書地方產業產業重生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被遺忘的人間仙境!茶籽堂趙文豪復興南澳社區,把文化種回來
大溪不是只有豆干!全台碩果僅存200年「木器」產業持續發光
書中城市

書中城市

城市中的迷途小編,介紹各種和城市主題有關的實用書訊。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