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南澳鄉,是距離花蓮最近的宜蘭鄉鎮,由於離花蓮太近,南澳人看天氣預報時,會笑說其實參考花蓮的天氣會更準確。擁有宜蘭縣最大面積,也是縣裡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低的行政區,不只如此,南澳的人口密度在全台灣排名倒數第五。
南澳的居民,有一半的泰雅族與一半的漢人(含客家),朝陽社區是其中少數靠海的客村,有漁港風光,海天一線,連接著中央山脈,坐擁自己的一方天地,就像是個世外桃源。過去因為政府的一些政策,造成二代、三代居民移出朝陽社區,前往羅東或宜蘭就學、就業,導致朝陽社區的人口數和戶數大大減少。淳樸美麗的朝陽社區,像是一個被遺忘的人間仙境。
我第一次到南澳是為了要瞭解茶籽堂主人趙文豪所面臨的產品標示法規疑義。一項修法時沒有考慮到既有存在的事實,且未預留過渡時期供業者做調整,卻據以新法規開罰的法制疏失,我認為有研議補救的必要,才能兼顧法理與事實。
沒有選擇在辦公室坐下來討論,一是我的上班時間行程緊湊,二是此一問題有急迫性,三是我已耳聞茶籽堂落腳南澳,如能一兼二顧,順道參訪當地地方創生的資源,何樂不為?同行有國發會的處長、同仁、主管部會的組長、宜蘭斑的何立德執行長、AAMA小花執行長及雜學校的地瓜校長。
那是一個夏日假期,我們一大早驅車到朝陽社區。因為蘇花改已經通車,道路狀況相當好,沒有塞車,車子只開了一個半小時,就抵達南澳。第一印象,依山傍海的朝陽社區,澄藍的天空、綠色的山脈與稻田皆美,唯一煞風景的是,和平電廠「東電北送」的電塔,破壞了一望無際的田園美景。
圖/取自茶籽堂FB。
來到朝陽路八十八之一號,這裡是茶籽堂在南澳的辦公室。茶籽堂是一個走在潮流上的文創品牌,生產與農業結合的清潔用品,三度受金馬獎青睞為指定伴手禮,不但榮獲德國紅點、台灣金典設計獎等多項大獎,更成功進駐誠品販售,並為長榮桂冠酒店、神旺大飯店及許多文青旅店與民宿採用為沐浴清潔用品。
綽號「小木」的年輕品牌創辦人趙文豪,自信的分享茶籽堂與朝陽社區的故事。
小木的長輩從一九八○年代就開始製作清潔劑,二○○四年,他的父親為了讓患有富貴手的母親能夠舒服的洗碗,研發了液態苦茶籽清潔劑,大受好評。當時因為對所學缺乏興趣,未完成大學學業的趙文豪返回家中,對未來感到茫然的他,便接下家裡的洗潔用品事業。
趙文豪表示,由於產品力夠強,多數有機商店都願意販售茶籽堂的商品。直到二○○八年遇到金融海嘯,許多有機商店被財團併購,通路狀況開始有所改變,他這才發現,產品力不等於品牌力。於是,茶籽堂決心投入高階品牌的經營,陸續推出洗衣、洗髮、沐浴、乳液等保養清潔商品。
圖/茶籽堂三度受金馬獎青睞為指定伴手禮,天下文化提供。
「你們為什麼不做苦茶油?」趙文豪聽到了客戶的聲音,同時期待品牌能真正與土地連結,於是開始往原料端探尋究竟。然而,一腳踩進去才驚覺,原來台灣有高達九成的苦茶籽來自中國大陸,本地自產的苦茶籽只有一成不到。
要做出高端的苦茶油,即使榨油技術再怎麼卓越,如果無法掌控原料的來源,對品質與食安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再者,茶籽堂自詡為台灣在地的品牌,若不能端出一瓶以台灣苦茶籽製作的苦茶油,小木說:「那還真是說不過去。」
但由於苦茶是五年一收,時逢黑心油風暴席捲,農民們光是榨大陸籽的油去賣,生意就做不完。趙文豪遍尋不著願意協助種植台灣苦茶籽的農民,一咬牙,團隊決定跨足農業,自己契作台灣的苦茶籽,便展開茶籽堂深耕社區之路。
無論苦茶油或蜂蜜,傳統的銷售場景,經常是農民開著一台小貨車停在路邊販售,面前放置一塊紙板,寫著「不純砍頭」。在這樣的銷售模式下,再優質的苦茶油,也只能賣到一千多塊。趙文豪發現,無法展現商品價值的銷售模式,將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如果你去分析當中的成本,會發現一瓶使用台灣籽的苦茶油只賣一千多塊,是做不下去的。若要產業化,需要從終端開始提高品牌認識與售價。」
圖/取自茶籽堂FB。
決心從生產端到銷售端提振苦茶油產業之後,小木與團隊在二○一七年來到朝陽社區,與十二位農民契作,在一萬五千坪的農地上,種下三千棵苦茶樹。好的苦茶油需要好的苦茶籽,而要種出好的苦茶籽,則需要長期穩定的社區力量支持。在契作穩定之後,茶籽堂團隊決定在此扎根,協助朝陽社區推動地方創生,解決在地農民老化、人口流失的困境。
於是,二○一八年茶籽堂成立了朝陽社區駐點辦公室,協助在地改造餐廳、觀海公園與民宿形象,設計朝陽社區的LOGO,建立起品牌識別系統;此外,他們也著手進行地方實驗教育培育人才,對在地的國中、小學生進行土地教育,帶孩子認識自己的家鄉,同時啟動「籽弟兵計畫」,引領對返鄉、社會及土地議題感興趣的人來到朝陽社區,分享地方創生的理念和方法,並計畫在未來,要讓朝陽社區蛻變為台灣第一個頂級苦茶油莊園。
從南澳和小木身上,讓我重新認識苦茶籽,原來苦茶油不是用來煎、炒、炸,而是用喝的,或像吃麵包沾橄欖油一樣,是種高級食用油品。難怪公公在世時,總喜歡用苦茶油拌飯吃。去年底茶籽堂的限量版苦茶油只有一千多瓶,每瓶都有編號,包裝使用「春池玻璃」製作具設計感的瓶子,初拿到時還以為是威士忌酒,苦茶油這種在台灣原來僅於路邊叫賣的產品,如今不但華麗轉身,更為台灣的農業、土地、文化做出貢獻。小木從一個創業家到地方創生的活水源頭,除了感動也充滿感恩。
圖/本文節錄自《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作者陳美伶,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