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5日,邸Tai Dang 在台北舉辦了「移駐台東吧」分享會。
根據邸Tai Dang共同創辦人劉誥洋說法,這是第一次有地方創生團隊,北上分享人才招募方案,因此他強調「我們要做的事很多,但是人力不足,很需要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
邸Tai Dang這次提出的移駐方案,主要分為三大類型,一是「完全移居台東」,如品牌營運的專案經理等;二是「二地居住」,適合SOHO族或接案工作室,主要跟數位課程網站經營或社群媒體經營有關;三得方案則最為彈性,可以用「關係人口」的模式,協助邸Tai Dang從事拓展和媒合的工作。
分享會當天,約有50多人參加,事後劉誥洋收到了不少履歷,對於到台東工作感興趣的人,顯然愈來愈多。
而劉誥洋也在當天開場投影片中,放了一句「每個人生都應該有一個chapter(篇章)叫台東」的文案,事實上他自己的人生,也因為來到了台東,展開了新篇章。
圖/「邸Tai Dang共同工作空間」在台北舉辦「移駐台東吧」分享會,圖為劉誥洋講說畫面。遠見天下文化攝。
劉誥洋是六年級生,高雄美濃人,「因為從小就生長在鄉下,移居台東後,完全沒有適應問題」他笑道。
劉誥洋二專、二技都念高雄餐飲學院,很多同學如今都是知名餐飲集團或旅館集團的高階主管。他自己雖然沒有進入服務業,但由於求學階段經常參訪各大餐廳,還要寫報告、跟同學討論,對於服務業有相當的認識,為他後來在台東輔導在地的服務業,打下了基礎。
退伍後,劉誥洋陸續在企管顧問公司與法人單位,從事在地企業輔導的工作。他經手的案子包括「小琉球國際觀光服務認證輔導」「菁寮無米樂社區」等。
他工作賣力,在前後2家公司的職位都是1年三級跳,不過身體狀況也大受影響,各種健康指數居高不下,睡也睡不好,而且人生好像只剩下工作,於是他遞出辭呈,休息了近1年。
之前因為工作的關係,劉誥洋經常跑各縣市,後來選擇在台東落地生根,對他來說,算是一場人生的意外。
高雄出身的劉誥洋,因為工作,舉家搬遷台東。除了承接政府專案,並成立「邸Tai Dang共同工作空間」,作為在地創業青年彼此認識、腦力激盪的平台。團隊也引入二地居的思維作法,前進台北徵才,期待透過彈性模式,吸引關係人口或移動實踐者,為台東的發展共同打拚。
2013年,他就讀高雄餐飲學院時的幾位老師,標下了台東縣政府的「台東觀光人才訓練計畫」,需要有人長駐台東。正好劉誥洋休養生息告了一段落,就接下這個任務,跟太太陳怡萍一起搬到台東定居。
「另外有個私人的理由,就是我跟太太結婚3、4年了,一直沒有小朋友,所以也想換個可以好好生活的環境」劉誥洋透露。
圖/「邸Tai Dang共同工作空間」共同創辦人 劉誥洋。遠見天下文化攝。
在台東落腳後,劉誥洋除了從事政府專案,也希望做自己的事。一開始對於該做什麼,他其實沒有具體的方向,「開民宿,不是我的興趣,至於務農,我應該連鋤頭都拿不起來」劉誥洋笑道。
直到有一次,他跟太太去曼谷旅行,遇到了一家咖啡廳,心中藍圖才豁然清晰。這家隱身在小巷中的咖啡廳,名為「Casa Lapin X26」,是建築師將紅磚老屋改建的複合式空間。那兒的1樓是咖啡廳和共享工作空間,2樓則是背包客棧,門前還有個綠意盎然的花店。
發揮專長一直是劉誥洋的自我期許,既然他輔導企業已累積了不少心得,為何不在台東提供一個類似「Casa Lapin X26」的空間,作為在地創業青年彼此認識、腦力激盪的平台呢?
返台後,劉誥洋就開始尋找適合地點,正好台糖老廠長的宿舍要出租,他就租下來進行改造,經過3個月重新整理,規劃出共同的工作空間、住宿、會議室、廚房等空間,2015年7月「邸Tai Dang共同工作空間」正式開幕。
劉誥洋解釋,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在昔日農業社會,糖廠廠長也算頗具身分,稱他的住所為「邸」,並不為過,而「邸Tai Dang」用閩南語發音,意思是「在台東」,成立這個共同工作空間的宗旨,就是在台東共工、共創、共好。
在硬體上,邸Tai Dang提供約20張桌位、會議室、高速網路、事務傳真機、投影機、私密討論空間,甚至還有小型商品攝影棚,滿足SOHO族基本工作需求。
落腳地方,不是只能種田、開民宿。劉誥洋發揮自身專長,成立了讓在地創業青年能夠共工、共創、共好的空間。有了空間,劉誥洋開始展開人的串連,舉辦多場青年創業小聚,讓原本互不相識,但是懷抱創業夢想的青年彼此認識,探索合作的機會。之後,他再透過自身的人脈,邀請專業講師舉辦創業課程,講授在地青年創業所需知識與技能。
劉誥洋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台東人,移居後,他很努力跟這塊土地建立關係,台東也因此成為他熱愛的第二故鄉。舉例來說,他們推出「來去台東計畫」小旅行,走訪台東市、延平、關山、糖廠、馬蘭社區等地,吃老店美食,透過行走和尋味,感受台東的風土人情。
另外邸Tai Dang也找來插畫家亨亨XS Hang,請他用1個月時間,在台東市區巷弄漫遊速寫,製作成靛藍色手繪地圖,印出1萬份,免費提供民眾、台東旅宿業者索取,讓遊客按圖索驥,探索台東市區人文軌跡。
為提供創業者更全面的協助,2017年劉誥洋獲經濟部育成計畫補助,成立東部第一、目前也是唯一的民間創新育成中心。由於97.5%的育成中心都設在學校,邸Tai Dang算是少數的例外,相當難得。
邸Tai Dang主要從事「前育成」的輔導。他觀察,很多在地青年為照顧年邁家人,決定返鄉發展,但是對自己在台東可以做什麼,欠缺具體想法。家裡如果有田有地,可能就種田、種水果;有房子,那麼就開民宿,但實際投入後,才發現一切比想像來得辛苦,沒幾年就會不了了之,甚至放棄。
因此,一開始劉誥洋會採用「肯定式探詢」,引導創業青年聚焦競爭力。這套方法由心理學博士吳靜吉從國外導入,透過發掘自我(Discover)、構築夢想(Dream)、設計行動方案(Design)、擴大影響力(Deliver)等四個步驟,找到返鄉創業的方向。
邸Tai Dang成立育成中心後加入義守大學的台東縣政府一站式產業輔導計畫協力團隊,每年大約輔導10位業者,直到2019年,共深入輔導約60家。到目前為止邸Tai Dang所參與的輔導個案中,要以賣「阿粨」的「粨發粨粽」發展最為成功。
圖/取自邸Tai Dang官方臉書「邸 Tai Dang - 創生基地」。
「阿粨」是原住民吃的粽子,將糯米、小米或高粱裹入內餡,再以假酸漿葉包覆,最外層包上川燙軟化後的月桃葉,再以棉繩綑綁後煮熟,跟漢人粽子有相當不同的風味。
粨發粨粽前身是「達魯瑪克社區廚房」,第一代創辦人是部落長老,傳到第二代,已有不錯成績,不少花東飯店都指定它的阿粨,作為宴客餐點之一。
第三代經營者原本在外地工作,因為父親年紀大了,回鄉承接家裡事業。他們成功地將自家阿粨推廣出去,但對於如何從家庭手工製作的規模跨向食品加工廠,卻沒有頭緒。
邸Tai Dang居中牽線,為粨發粨粽找到東部食品加工衛生安全的專業老師,順利規劃廠房,使產能大幅躍進,從原本月產1、2萬顆,提升到7萬顆。
粨發粨粽除了把原本只盛行於部落的食物量產,同時還打破市場藩籬,不但在各縣市超市都找得到其產品,甚至賣到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
由於阿粨所用的假酸漿葉是高纖植物,有益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是現代人熱門需求,未來還可以開發出不同產品。對在地居民來說,「阿粨」發揚光大不但創造商機,也鼓舞士氣。
圖/取自邸Tai Dang官方臉書「邸 Tai Dang - 創生基地」。
「在創業輔導上,公部門提供的協助比較偏向『正增強』,就是當你需要錢、空間,政府就給予補助,而我們民間做的事,則是『負增強』,就是把可能阻礙你的東西拿走」劉誥洋指出。
像生產規模太小,是阻礙粨發粨粽發展的路障,邸Tai Dang就幫忙清除。另外很多在地小農、伴手禮業者,由於人單勢孤,很難把產品推廣到外縣市,於是邸Tai Dang就把業者串連起來,帶到台北、高雄等地的百貨公司舉辦「快閃店」活動。
「做這件事,成本不高,只是需要有人去談,就能幫助這些創業品牌走出台東,提升在外縣市的能見度」劉誥洋說。
2019年年初,邸Tai Dang將近150坪的台糖舊砂糖倉庫,改造為東部唯一民間成立的創生基地,提供良倉選品、幫客戶規劃小旅行路線、創業規劃、商業空間等多項新移民或返鄉者需要的服務。
為推廣台東,劉誥洋還跟美食節目主持人陳鴻合作,推出「阿鴻的行動餐桌」系列影片,走訪台東各角落,尋找優質的在地食材製作美味料理。
當初因為承接政府專案移居台東,而黏上這塊土地後,劉誥洋成立了邸Tai Dang,先是打造共同工作空間,然後發展為育成中心,經過大約7年時間,逐漸成為培力台東青年創業的領頭羊。
企業輔導原本就是劉誥洋的專業,而他來到台東後,刻意放慢腳步,從人的連結開始累積,並堅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因此能夠在這塊土地上站穩腳步。
「台東有大山大海,很容易激發想像、創意和活力,對於自由工作者、數位游牧者來說,是個工作和生活容易取得平衡的環境」「而且台東人對人很熱情,特別是對待外地人的開放與接納度,也是我覺得生活在台東很舒服的原因之一。」劉誥洋細說起移居台東的心得。而他的努力,就是希望讓更多人發現,台東除了慢活,也是個共工、共創、更好的地方。
圖/《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天下文化提供。
本書摘自《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介紹|林承毅
林事務所執行長、服務設計師,同時也是國立政治大學兼任講師。優游於人文、社科、商業、藝術與設計等專業領域,倡導問題覺察及多元學習之必要性,長於運用人類學家獨到的洞察能力,在城鄉及時空的不同脈絡之間抽絲剝繭,帶著好奇心進行趨勢覺察,並透過人本設計,體驗創新為武器,多年來投入教學、論述、工作方引導、輔導、審查、企劃等多元性創新整合工作。
林承毅另有「地域活化傳道士」之稱,是一位典型風の人,視「移動」為日常,住在台北天龍城,但號稱可到全台各地上九點的課,習慣在捷運上發文,在南來北往的高鐵上工作,在飛機上閱讀,在U-bike上思考,每年看顧全台超過15組在地青年團隊進行在地實踐行動。
作者介紹|謝其濬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現從事文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