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榛蔚專欄】

花蓮「據說考古隊」獲紅點設計獎!在地文化美學如何閃耀國際?

花蓮「據說考古隊」獲紅點設計獎!在地文化美學如何閃耀國際? 2021台灣文博會花蓮館的「據說考古隊」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花蓮縣政府提供。
作者:徐榛蔚
日期:2021-09-15

編按:《城市學》深耕地方治理議題,因此特別策劃【大咖說】單元,邀請首長藉此平台發聲,帶領讀者從第一線觀點,理解各地政府執行政策的緣由,以及對城市發展的願景。

以下為花蓮縣長徐榛蔚投書全文:

今年四月,花蓮以「據說考古隊」為主題首度參加2021台灣文博會,我跟許多民眾一樣,在花蓮縣館流連忘返,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體驗,沈浸在花蓮如此多樣且豐富的生命型態及文化意象當中。

許多民眾觀展之後都說,當他們踩在來自七星潭的鵝卵石,看到大理石板材層層堆疊的意象,聽到太平洋的海浪聲及鯨嚎聲,聞到稻米與檳榔花的氣味,他們彷彿就置身在花蓮,也開始想念花蓮了。

花蓮縣館策展團隊的努力,能夠獲得觀展民眾的一致好評,著實是一件開心的事;更令人振奮的是,今年8月,「據說考古隊」在國際設計界傳回捷報,榮獲德國紅點「品牌與傳達設計組」最佳設計獎 ( Red Dot Design Award),等於讓全世界都看到了花蓮獨特的地方傳說、物產、族群與地景魅力!

我可以很驕傲地說,這次參展不僅是藝術美學的極致展現,更成功激發民眾進一步探索花蓮文化內涵的興趣。

投入兩年田調  呈現花蓮獨有的文化魅力

過去我曾多次參觀台灣文博會,發現有些地方單位只展出特產或文創品,比較缺乏文化脈絡的爬梳與人文地景的連結,這是相當可惜的事;因此當我們決定參展時,特別投入兩年進行實地田野調查,將抽象的哲學、印象具體化為空間裝置,並結合美學設計與創意,讓花蓮的傳說、物產、文化等面向,巧妙融入展館設計中。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2021台灣文博會花蓮館的「據說考古隊」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花蓮縣政府提供。圖/2021台灣文博會花蓮館的「據說考古隊」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花蓮縣政府提供。

當我踏入展廳,踩在來自七星潭的鵝卵石,腳下真實的觸覺,加上光線、聲音、氣味所模擬營造的空間氛圍,很快就被帶入到彷如考古遺址的現場場景,已經迫不及待要跟著「據說考古隊」踏上一段精彩旅程。

展館中央的主視覺,由上千片廢棄的大理石板材堆疊而成,像是兩張騰空飛起的翅膀,象徵著花蓮身處兩大板塊之間的擠壓與交融,卻生成最多的高山與最深的海溝,孕育出堅毅的生命力及文化包容性。

這次我們策展的核心概念是「萬物有靈」,展廳四周的牆上有插畫藝術家以原住民神話故事入題的彩繪,搭配藤編、樹皮布、香蕉絲布等花蓮代表性的地方物件,傳頌著來自天地、山海與祖靈的智慧與勇氣,充分展現出花蓮的山水風光及人文風情。

首度參展獲大獎  讓世界看見花蓮

為了讓大家更有互動參與的樂趣,我們還遠從花蓮七星潭,運來重達6噸的鵝卵石到展館中,鋪排成據說海灘,觀展民眾可以隨意揀拾自己喜歡的石頭,到互動裝置掃描石紋獲得籤詩,解開石頭與你千百年來的特殊緣分,領略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展館中的五感融合及互動體驗,全都是花蓮創作者的心血結晶。他們蒐集太平洋浪花拍岸、礫石在浪腳滾動、鯨嚎聲、地震前的地鳴、落石及雷雨的聲音,成為展場的環境聲響;他們還原稻米收割、檳榔花的芬芳,開發出花蓮獨有的奇萊香氛,這也是全台第一款縣市識別標誌的氣味。

這一點一滴的用心與努力,才能成就出這座「紅點最佳設計獎」(best of the best),這是所有花蓮縣民也是台灣的驕傲。

2021台灣文博會花蓮館的「據說考古隊」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花蓮縣政府提供。圖/2021台灣文博會花蓮館的「據說考古隊」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花蓮縣政府提供。

紅點設計獎名列世界三大設計獎之一,每年都有超過60個國家、上萬件作品參賽,競爭十分激烈。花蓮縣館能夠脫穎而出,獲得紅點設計概念獎的頂級獎項,不管在國內外都是一次絕佳的城市品牌行銷,同時也讓更多人注意到花蓮的靈魂與生命力。

這次獲獎不僅展現了花蓮藝術家與文創工作者的世界級實力,也是團隊提升設計美學與支持文創產業的最佳回報!

成立設計中心  形塑城市美學

儘管美學與文化的紮根,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我們很願意從小培養、從根做起。

過去許多公部門為人所詬病的是,並不特別重視美學設計,許多文宣或出版品,僅是由印刷廠提供簡單的「美編排版」,根本稱不上是「美學設計」。

為了改善這種現象,花蓮縣政府特別成立設計中心,要求所有局處單位的文宣設計都必須經過把關,達到「用心設計、融入美感、感動人心」的目標,希望翻轉大家對公部門美學的印象。

此外,公部門與設計師的合作過程,地方文化企劃是最困難的環節,因此我們著手編寫花蓮元素的工具書,協助各界很快掌握花蓮的獨特性,美學的推展才能夠深入不同的部門。

從生活中培養美學   作業簿變身紙上美術館  

我一直認為,生活中潛移默化的美感養成,比起單向的教學更有效果。因此我特別要求設計中心協助教育處,委託專業設計師操刀,將國中小學生的作業簿,融入花蓮的物產地景及草木蟲魚,包括台灣狐蝠、巴吉魯、口簧琴等都繪入其中,就像是紙上美術館一樣賞心悅目,學童不僅藉此培養美學鑑賞能力,也更瞭解花蓮的特有物種與自然生態。

另一方面,我們也根據不同年齡層,規劃不同的美學風格,國小低年級以激發學習興趣為目標,國小中高年級透過圖像情境化、刺激想像力,國中則聚焦在情感共鳴和抽象思考。

即便是小小的作業簿,在注入花蓮意象與創新元素後,立刻展現出耳目一新的氣象,我們相信學童可從中發現藝術美學的魅力,並學會欣賞花蓮的大山大海及多元文化。

花蓮國中、國小的作業本特別設計,將物產地景及草木蟲魚融入其中,花蓮縣政府提供。圖/花蓮國中、國小的作業本特別設計,將物產地景及草木蟲魚融入其中,花蓮縣政府提供。

豐富文化底蘊  助力文創產業再創佳績

在具備一定的美學鑑賞與美感設計能力後,我也期待能有更多人一起參與,挖掘出花蓮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事實上,我們一直積極在推廣考古科學教育的活動,例如由豐田市場改建的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已於年初正式開幕,透過專人導覽、考古沙坑體驗及社區走讀等活動,讓民眾得以一窺數千年前花蓮玉石文化的堂奧。

此外,花蓮縣境內還陸續發現一些珍貴的考古遺址,包括富世遺址、掃叭遺址、公埔遺址、支亞干遺址在內,八月份我們也在太魯閣文創園區展出富世遺址考古文物展,讓更多人發現花蓮雋永的歷史文化脈絡及原住民資產。

我知道美學教育與文化保存等工作無法一蹴可幾,但花蓮土地裡富含深層的文化基因,是我們最豐沛且不可取代的資產。不管是美感養成、美學設計、主題策展或考古文化,我們願意與更多文化工作者與藝文團隊攜手,挖掘出花蓮最獨特的基因變異,在這塊土地上長出更豐美的果實!

本文為「花蓮縣長徐榛蔚」投書內容,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大咖說美學文化復興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領悟你就是「好野人」!2021花蓮部落藝術季讓生命慢慢走更富足
抗疫補體力!花蓮「暖心食堂」防疫飄香,愛心餐食助弱勢溫飽
徐榛蔚

徐榛蔚

現任花蓮縣縣長,曾任立法委員。在服務的實踐道路上,榛蔚一步一踏,期盼花蓮十三個鄉鎮市,生長出屬於在地的美麗風貌人文篇章。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