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書摘《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 「金魚厝邊」創辦人彭仁鴻,蹲點夠久就有機會被看見。

不當宜蘭天龍人!募百萬高手彭仁鴻蹲點「金魚厝邊」造藝術頭城

不當宜蘭天龍人!募百萬高手彭仁鴻蹲點「金魚厝邊」造藝術頭城 圖/來自阿根廷藝術家明蓮花的街區創作。遠見天下文化攝。
作者:書中城市
日期:2021-09-26

編按:在高齡化、少子化、城鄉差距日益擴大的時代,「地方消滅」已經不只是國際新聞才會看到的名詞,更非專家學者的危言聳聽,而是一個真實的危機。還好人人有心,就能為振興地域盡一己之力,幫助「地方創生」。無論你是歸巢的倦鳥、叱吒商場的企業家,只要建立人與地方之間的連結,即使不是出生的家鄉,而是當兵去過的小鎮、出差時造訪過的鄉村,處處都是你我「可以回去的地方」,亦是心之所向。為了讓有志者不被放棄都市生計而打敗,兼顧夢想與現實,《二地居》一書透過解析4種模式和9個案例分享,讓年輕人看見「地方」與「人生」的無限可能。

天生就是靜不下來又雞婆的人

走在宜蘭頭城巷弄中,聽金魚厝邊創辦人彭仁鴻細說在地人事物,看似平凡無奇的小鎮,突然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這家雅方剃頭店,歷史超過50年。老闆娘16歲當學徒、18歲出師,24歲開店。她教出的6個徒弟,除了1位留在店裡幫忙,其他5位都在頭城開店,彼此相安無事,從未為了搶客人傷和氣。」

「對面的那家早餐店,女兒之前在外地學了手沖咖啡,現在回到家裡幫忙。所以到他們店裡吃早餐,附餐飲料就是她手沖的咖啡。」

「這家花店老闆娘要考國際花藝證照,想加強英文,剛好有個來衝浪的外國人要學中文,他們就交換語言,成為『學伴』。」 

「那家小涼園冰店,民國44年開業到現在,是頭城人從小吃到大的冰店,老一輩的人談戀愛,都在這裡約會。」

彭仁鴻是土生土長的宜蘭子弟,但赴外地求學後,才重新和故鄉建立關係。他蒐集在地文史資料,舉辦「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將前鎮長「邱金魚」的古屋活化,建立「金魚厝邊」的品牌。這個返鄉的遊子,透過在地人脈與資源的串連、擴散,找出頭城的新能量與新希望。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我天生就是靜不下來又雞婆的人」彭仁鴻如此形容自己。1986年出生的他,小時候透過漫畫接觸歷史,因而對歷史感興趣。大學考上台大歷史學系,「如果沒有意外,我現在應該是個歷史老師。」然而命運將他推向另一條道路。

遠見天下文化攝。圖/遠見天下文化攝。

改變人生的領導學程

因為喜歡跟人打交道,彭仁鴻讀台大時,申請並錄取台大領導學程。作為該學程第一屆學生,彭仁鴻挑戰喜馬拉雅山服務、參與「綠島大象」造型溜滑梯活化,並投入八八風災的救災服務。後來他更在學程主任、台大會計學系教授柯承恩的建議下,考進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

2012年,當時就讀研二的彭仁鴻,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入圍國家級青年楷模選拔「青舵獎」公共事務參與類的個人組。值得一提的是,他入圍的事由,除了持續投入公共事務、關懷弱勢外,募款能力也獲得肯定。

彭仁鴻透露,大二時,他幫忙偏鄉學校募款,首次出擊就募到17萬元和1千5百本新書,給了他很大信心。從此他愈做愈有心得,在入圍「青舵獎」時,總計募款金額已超過3百萬。

「在校園辦活動時,常有大型企業參與,只要鼓起勇氣交換名片,就是建立人脈的好時機」彭仁鴻指出,有了人脈後,如果企劃書言之有物,加上一點不怕拒絕的堅持,就有機會向企業爭取到贊助。

2010年梅姬颱風重創宜蘭,位於南方澳的南安國中毀損嚴重,彭仁鴻號召好友組成協助團隊,經過實地訪查,瞭解在地師生需要一座好的圖書館。

於是他們向光泉文教基金會陳淑雲執行長及6家扶輪社提案,總計募得90多萬,為學校打造出嶄新的複合式圖書館,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募款事蹟之一。學生時代的彭仁鴻,從募款實戰中累積串連人脈與資源的能力,對於他日後投入地方創生,是很大的加分。

學生時代的彭仁鴻,從募款實戰中累積串連人脈與資源的能力,對於他日後投入地方創生是很大的加分。遠見天下文化攝。圖/學生時代的彭仁鴻,從募款實戰中累積串連人脈與資源的能力,對於他日後投入地方創生是很大的加分。遠見天下文化攝。

不願當「宜蘭天龍人」

研究所畢業後,彭仁鴻服的是3年替代役。當時他有3個選擇,前2個是知名的科技公司和化學公司,第3個則是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所推動的「區域智慧資本3年計畫」。

如果他選擇前兩者,等於拿到進入大企業的門票,未來工作算是有了保障。然而彭仁鴻選擇了政大的學術研究計畫。他坦言,學生時代曾到大企業實習,體認講究年資、輩分的環境,並不適合自己,「而且,回到初心,我就是個喜歡跟人互動的人。而政大的計畫是要研究宜蘭的文創產業,比起進入大企業,我應該更能夠發揮。

「金魚厝邊」創辦人彭仁鴻

風型人轉土型人/返鄉定居

宜蘭出身的彭仁鴻,在就讀台大及清大研究所時期常參與創生活動競賽,日後踏上返鄉之路,投入在地實踐。因為很早就意識到需要維繫城鄉之間的關係,因此,透過宜蘭與台北的區位優勢帶入資源,為地方引入源源不絕的活水,讓頭城成為城市人期待的一處棲地。

彭仁鴻的服役地點,前2年在宜蘭縣政府,第3年再回到政大。由於研究主題就是家鄉事物,彭仁鴻以為自己應該駕輕就熟,沒想到報告交上去,該計畫的協同主持人、政大教育學系名譽教授吳靜吉看了評語是「很像宜蘭天龍人寫的」。他才驚覺自己對家鄉的瞭解,並不如原本以為的那麼深入。

為提升對在地的認識,彭仁鴻利用下班時間,參加宜蘭社區大學的社區營造員及社區規劃師培訓課程,1週上課2次,每次3小時,持續半年。

課程最後,需要一場實作演練。彭仁鴻和3位同學組成「頭城組」,其中2位同學60多歲、一位50幾歲,年紀最輕的他,自然成為主要的執行者。他們花了大約3萬元,辦了一場「頭城文化體驗小旅行」工作坊,結果50多位在地鄉親共襄盛舉。

活動結束後,長輩們殷切叮嚀「不要辦完活動就跑掉了,要繼續為頭城做點事。」正巧當時他看到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就以「看見頭城新希望」計畫申請,拿下「藝文扎根推廣組」第3名,獲得了40萬元經費。

將在地文化元素發揚光大,是「看見頭城新希望」計畫的核心精神。一開始,他先在頭城老街發起「亭仔腳的餐桌」活動,由宜蘭青年學子組成廚師團,將海產、茭白筍、三星蔥等在地食材,結合楊乾鐘的畫、盧纘祥的詩、李榮春的小說等在地藝文作品意象,共推出10道創意料理,並請來頭城的書法家當場揮毫,展現老街藝術氛圍。

為聆聽在地鄉親的意見,之後彭仁鴻和《動腦》雜誌共同主辦「頭城創意論壇」,並沿續「亭仔腳的餐桌」文化美食路線,運用搶孤儀式的食材,推出「舌尖上的搶孤」收費活動。另外他還企劃「看見頭城之美」攝影比賽,以「幸福」作為拍攝主題,進行網路票選。

開幕式厄瓜多畫家在現場即席創作對亭仔腳的印象。遠見天下文化攝。圖/開幕式厄瓜多畫家在現場即席創作對亭仔腳的印象。遠見天下文化攝。

藝術家一對一跨國合作

經過幾個活動的暖身,2015年7月下旬,他策劃的重頭戲「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正式登場。

在彭仁鴻眼中,擁有「開蘭第一城」之稱的頭城,文化底蘊深厚,從書法世家到插畫家,高手很多。另一方面,由於鄰近的烏石港是衝浪勝地,頭城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衝浪愛好者,不少人甚至留下來定居,形成小小國際村。

為突顯頭城兼具傳統、國際的雙重特色,第一屆「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彭仁鴻找來5位頭城藝術家,搭配5名國外藝術家,期待以一對一的合作方式碰撞出不同火花。

比方說,在地插畫家「鉛筆馬丁」黃興芳,和中文取名毛天恩的厄瓜多畫家Theo Marmolejo,在中庸街合作6面牆面彩繪,前者精細描繪蘭陽平原的風景,後者則巧妙添加象徵台灣的蝴蝶。這6面彩繪保存至今,已成為外地遊客拍照打卡亮點。一對一合作激盪精彩火花,為頭城老街帶入活化能量,讓老一輩看見頭城新希望,更讓年輕一輩感受過往榮光。

兄弟檔書法家康杰、康懷,分別跟義大利藝術家莫齊(Tommaso Muzzi),以及來自美國的藝術家漢森(Cameron Hanson)合作,在不同的影像手法下表現書法的運筆氣勢。至於版畫家劉雨芬則搭配加拿大噴漆家佩爾(Dan Paier),以頭城地標「龜山島」為主題,創作出奇幻風格的噴漆作品。

另外,由於頭城老街在1百多年前原本是河道,鐵工廠師傅徐宏達和泰國藝術家明瑪萊(Jiandyin),合作製作7輛船隻造型的藝術腳踏車,象徵昔日河道間行駛的古船,喚起人們對頭城舊時風華的想像。

除了藝術家之間的跨國合作,藝術季的周邊活動還包括了文創市集、調酒表演、音樂演奏,甚至規劃了「知識王」、「美食王」的挑戰賽,可以說是琳瑯滿目,不論是在地人,或是外地遊客,都能夠一起同樂。

不同於時下許多老街的商業擺攤模式,彭仁鴻用藝術為頭城老街帶進活化的能量,讓老一輩看見頭城的新希望,也讓年輕一輩感受頭城過往榮光,「外地遊客的人氣還在其次,重點在於連結在地民心」彭仁鴻強調。

藝術季大合照。遠見天下文化攝。圖/藝術季大合照。遠見天下文化攝。

堅持住在頭城

回想籌備第一屆活動時,彭仁鴻在政大服第3年的替代役,他沒有在台北租房子,而是選擇頭城、台北兩地通勤。

雖說台北、宜蘭之間搭客運相當便利,採取「一日生活圈」模式並不困難,不過有時候他下班後到學長開的設計公司,討論藝術季的視覺呈現,然後趕末班車回頭城,抵達家門時已是半夜,隔天一早又要到政大上班,其實還是很辛苦。「我擔心如果自己沒住在頭城,跟土地的關係疏遠了,一有惰性,藝術季就辦不出來了」彭仁鴻解釋。

彭仁鴻在學生時代,曾擔任宜蘭縣全國大專院校校友會(簡稱蘭友總會)理事長。他將過去千篇一律的迎新晚會改在三星鄉的稻田裡舉行,象徵宜蘭精神的傳承。至於網路行銷,他則跟在地最大的臉書社群「頭城二三事」合作,除了可以迅速擴散資訊,也有助於招募志工。

跟里民當好鄰居

另外,彭仁鴻也爭取到鄰近蘭陽博物館的配合,對方特別將該季「夏天爵士音樂會」安排在藝術季開幕的當日晚上,讓2個活動串連,發揮更好的行銷宣傳效果。

某次因緣際會,彭仁鴻得知老鎮長邱金魚的故居將遭拆除,改為停車場。他為傳承老鎮長熱心服務、與里民做好鄰居的精神,便承租下來,取名「金魚厝邊」。  

對外地遊客來說,「金魚厝邊」是老街小旅行的一站,可以感受老屋氛圍,親近歷史文物;而對在地人而言,它除了交流各種資訊,也是藝術家、職人舉辦展覽及開課的空間。

從服替代役開始,6、7年來,彭仁鴻幾乎都在家鄉「蹲點」,他深入頭城的人際網絡,找出那些隱身於巷弄的高手,挖掘他們的故事,再透過藝術季的平台擴散出去,將頭城打造為國際藝術村。

籌辦過程中累積的點點滴滴,也成為彭仁鴻發展「金魚厝邊」這個品牌最好的資產。像教育部的「青年壯遊點DNA」計畫,「金魚厝邊」就是宜蘭4個營運單位之一;景觀顧問公司承攬縣政府的頭城規劃方案,也找「金魚厝邊」作為地方合作團隊。

2020年下半年,「金魚厝邊」作為經濟部「在地青年創育坊」入選單位之一,他開始投入在地創業輔導,推動「GO FIT 宜蘭青年創業加速器」。彭仁鴻指出,宜蘭人文薈萃、地理環境有山有海,是推動健康產業鏈的優勢,適合發展健身休閒、保健諮詢、養身飲食、綠色環保等相關產業,因此他希望藉由在地資源的串連,幫助有想法的青創團隊,在宜蘭落地生根。

因此不論返鄉、移居或「二地居」,身為過來人的彭仁鴻相信,除了理想,還要深入當地文化,用耐心拓展人脈和資源。只要根扎得深,就有機會開花結果。

《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天下文化提供。圖/《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天下文化提供。

本書摘自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介紹|林承毅

林事務所執行長、服務設計師,同時也是國立政治大學兼任講師。優游於人文、社科、商業、藝術與設計等專業領域,倡導問題覺察及多元學習之必要性,長於運用人類學家獨到的洞察能力,在城鄉及時空的不同脈絡之間抽絲剝繭,帶著好奇心進行趨勢覺察,並透過人本設計,體驗創新為武器,多年來投入教學、論述、工作方引導、輔導、審查、企劃等多元性創新整合工作。

林承毅另有「地域活化傳道士」之稱,是一位典型風の人,視「移動」為日常,住在台北天龍城,但號稱可到全台各地上九點的課,習慣在捷運上發文,在南來北往的高鐵上工作,在飛機上閱讀,在U-bike上思考,每年看顧全台超過15組在地青年團隊進行在地實踐行動。

作者介紹|謝其濬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現從事文字工作。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趨勢地方人物產業重生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最「叁捌」老派青年!邱承漢造銀座聚場揭鹽埕走私《什貨生活》
曾擠下九份奪冠經典小鎮!劉育育吹「苑裡掀海風」再掀蘭編古潮
台東「阿粨」你沒吃過?邸Tai Dang劉誥洋讓原住民美食爆紅國外
書中城市

書中城市

城市中的迷途小編,介紹各種和城市主題有關的實用書訊。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