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目前已列出公費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的順位,包括醫療人員、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高風險接觸第一線工作人員等等7類,並規劃三階段接種,第一階段預計99萬人接種,8月底目標接種500萬人。
施打疫苗看似井然有序,指揮中心配發至地方政府執行接種時,卻是兵荒馬亂。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疫情每天的發展迥異,新北市長侯友宜曾表示要調整中央規定施打疫苗的順序,高雄市長陳其邁也有意見,他認為國外有孕婦、新生兒染疫案例,近期北部有染疫孕婦出現呼吸窘迫等症狀,緊急剖腹產,下一批莫德納疫苗將禮讓孕婦優先施打,「這是科學的問題,不是政治的問題。」
對此,陳時中6月8日撂下重話,若沒有根據指揮中心訂定的標準施打,將減配疫苗。
此外,指揮中心分配疫苗後,地方政府也有施打緩慢以及VIP偷跑的問題。中央5月28日分配各地方政府疫苗後,新北市取得1.8萬劑疫苗,首週施打進度被質疑落後,6月3日才施打完畢;台北市配發的5.6萬劑疫苗,在6月7日居然還有6900劑疫苗沒打,全台只剩北市庫存疫苗,逼得柯文哲發怒:「不打就繳庫。」
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6月9日更傳出,台北市的好心肝診所幫「志工」接種AZ疫苗,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於記者會中回應,衛生局確實有配發疫苗至合約診所,經過稽查後,發現好心肝診所拿到的1150劑疫苗,施打對象多數非1至3類人員,確實違規,將會重罰200萬,並取消合作診所資格,未來將不再配發疫苗給該診所。柯文哲也在記者會中認錯,坦承是「內部控管有疏漏」,一個衛生局的股長就可將疫苗送出,會送政風調查。
疫苗品牌也曾引發爭論。今年上半年台灣進口「AZ疫苗」,因國外部分血栓個案,在野黨及部分醫界人士群起反彈,聲稱效果不佳還會有副作用,就連同為醫師的台北市長夫人陳佩琪都未在第一時間施打。
打疫苗本是救命事,但誰先打、打不完、挑品牌等等問題叢生,台灣即便安然度過此次疫情的肆虐,人與人之間的「後疫情隔閡」恐怕會繼續擴張。
處在三級警戒的台灣,從防疫模範生一夕之間淪為防疫留級生,過往頻頻對外呼喊「Taiwan can help」,如今變成「Who can help Taiwan」,救命的疫苗更難以即刻到位。
南投縣長林明溱月前開出第一槍,已向上海復星接洽,打算自購疫苗,雲林縣、台東縣等國民黨執政縣市紛紛跟進,商界的郭台銘、宗教界的佛光山也都有自購疫苗的意願,多頭馬車的情況下,逼得指揮中心趕緊提出申請自購疫苗的標準。
然而,至今沒有一個地方政府或民間人士成功購得疫苗,因為各大疫苗廠商表明,只會和「各國政府層級」交涉。南韓大邱市自購疫苗碰壁就是近期的案例,大邱市政府購買3千萬劑輝瑞疫苗後,遭南韓政府、輝瑞製藥雙雙質疑真偽,更扯上法律問題。
只是,普羅大眾最在意「何時打得到」,指揮中心的疫苗購置量不足也不夠快,是不爭的事實。
圖/新北市政府提供。
指揮中心也在苦思疫苗在哪裡,所幸日本、美國日前相繼伸出援手,捐贈AZ疫苗以及莫德納疫苗,宛如台灣新冠疫情之下的及時雨。
不過,疫苗取得困難究竟是台灣的個別問題?還是全球各國都在面臨疫苗荒?其實,除了美國等少數財力雄厚又可自製國產疫苗的國家,多數國家無不為了疫苗傷透腦筋,人民罵聲連連。
原因何在?英國倫敦研究公司Airfinity預估,在2021年底前,全球可以生產111.4億劑疫苗,足以讓全球75%的人接種。但目前的產量供不應求是不爭的現實,實際送往世界各地的疫苗只有17.3億支,遠低於各大藥廠原本預估的45億支。
生產疫苗更是一個難題。以輝瑞疫苗為例,得向60家上游企業採購260種成分,而60家企業分布全球19國,「疫苗產業鍊」的建立耗時數個月,甚至好幾年,也就是說,產製疫苗要跟上需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也直接造成台灣買不到疫苗的窘境,台灣第一批疫苗採購合約是與「全球疫苗免疫聯盟COVAX」簽約,2020年9月預付訂金,準備採購476萬劑,但COVAX必須確保第一線抗疫人員的疫苗合理供給,分配不均且緩慢。
台灣隨後出現BNT疫苗採購的問題,指揮中心準備簽約並發布新聞稿,卻遭遇中國從中作梗,最後不了了之。指揮中心有為購買疫苗努力,卻也因為對外說明疫苗採購時用詞不夠精確,部分資訊必須隱瞞,引發民眾質疑及政治人物砲轟。
顯然,購買疫苗是一門學問,中央、地方、民間戮力同心,只求不要做白工。當前的台灣需要疫苗,但購買、分配都可能不盡人意,指揮中心得有條有理、清楚透明解釋疫情資訊,中央與地方上下同心,才能脫離緊繃的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