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日,IC封測廠京元電群聚感染一案,已累積182人確診,有超過百名菲律賓籍移工確診,為疫情發生以來最嚴重的移工群聚感染事件;感染鏈甚至還進一步擴散,與京元委託同個人力仲介公司的IC封測廠超豐以及智邦科技等,都爆出有員工確診,至今累積180名移工確診。
眼見移工感染鏈開始蔓延,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緊急在4日成立前進指揮所,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苗栗的事件不能等閒視之,苗栗工廠移工的群聚,後續還牽涉到桃竹苗是否有相關移工傳染的問題,之後防疫醫師將依風險啟動篩檢作業,範圍擴及桃竹苗地區移工。6日指揮中心也針對苗栗縣3家企業的移工提出相關防疫措施:
一、所有外籍移工停止上班,居家隔離,薪資照付。
二、高風險區移工安排入住集中檢疫所;中低風險區就地居家隔離,並進行健康監控。
三、本國籍員工確診者立即進行疫調,匡列接觸者,依規定進行隔離。其餘員工,加強健康監控。 四、所有確診者皆已完成就醫安置。
五、經工業局、防疫醫師及廠方進行會勘,依防疫計畫有條件降載復工。
指揮中心雖已針對苗栗縣移工緊急提出防疫因應措施,但失聯移工才是令人擔憂的「隱形」防疫破口。根據勞動部統計,全台灣「登記有案」的外籍移工有71.9萬名,國籍別以印尼籍27.9萬人居首,占38.9%;其次為越南籍22.1 萬人,占30.8%;接著是菲律賓籍15.9萬人,占 22.1%,三者合占9成2。
以性別來看,女性39.3萬人,占 54.7%,其中逾半為印尼籍;男性32.6萬人,以越南籍為大宗,占44.5%。若以從事工作的產業類別觀察,「產業移工」占多數,有45.6萬人,占63.4%;社福外籍移工則有26.3萬人,占36.6 %。
由於台灣給外籍勞工的薪資在亞洲名列前茅,加上健保福利,在亞洲勞動力市場相當有競爭力,因此吸引不少移工來台。但在合法來台後,移工常因雇主不當對待、或是對薪資不滿等原因,在約滿前便逕自離開,導致台灣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逃逸、失聯外勞。據移民署統計,每年都有約5.2萬人失聯。
這些失聯的移工,若被查獲將驅逐出境、不得再返台工作的懲罰。為了躲避查緝,這些移工生病不敢看醫生、也不敢領口罩;而雇用這些人的雇主,則擔心面臨15萬到75萬的罰鍰,而不敢通報,形成主、雇一起隱匿不報的狀態,是讓移工成為防疫破口的最主要原因。
圖/取自苗栗縣議員曾玟學FB。
台灣進入3級防疫警戒後,政府相關措施採滾動式修正,變化快速,雖然相關部會有提供多國語言翻譯的資訊,但有些防疫細節未能顧及到移工在台工作及生活的特殊處境。
例如室內聚集不得超過5人的規定,許多外籍廠工的宿舍一間就超過5人,空間又小,根本無法遵循防疫指引;且移工平時工作分日夜班,到了假日因規定不能外出,導致群聚問題更為嚴重。此外,生活環境不佳、居住品質低落,宿舍更是變成染疫的溫床。
考量到移工在異鄉打拼,語言的隔閡就擺在眼前,導致國內相關規範難以如實轉達;此外,國內移工長年下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文化與交友圈,這樣的小型社會宛如一道「隱形牆」,讓外界難以接觸,若有隱性傳染鏈蔓延,衛生單位恐怕難以即時掌握。
此外,目前政府推出的相關規定只對「有牌移工」有用,但合法移工主動配合篩檢的比例都不高了,更何況是每年約5.2萬名的「黑工」?此部分要如何做好防疫?雖然有台北市政府提出「特赦」做法的案例,但實際問題恐怕仍是無解。
圖/取自苗栗縣議員曾玟學FB。
而移工的防疫工作該如何進行?這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鄰近國家新加坡的經驗,會是一個重要的前車之鑑。新加坡在2020年初曾爆發移工宿舍群聚感染,確診個案從1月的百餘例,一口氣在5月飆破1.6萬例,其中有高達8成是移工,「防疫資優生」美名一夕打破。
新加坡政府雖然快速針對疫情做出反應,在爆發初期就將移工隔離在宿舍中;雖然允許外出工作維持社會經濟運作,但採取無座位平台貨車統一接送,隔絕移工與國人接觸的機會。
不過移工平日居住環境不佳,疫情爆發後減少外出,沙丁魚般的擁擠環境,加上廁所、衛浴設備、餐廳等都是共用設備,淪為傳染溫床,導致疫情一發不可收拾。
圖/取自京元電子FB。
面對嚴峻的移工群聚感染問題,新加坡政府透過「普篩分流、改善環境」兩大手段處理,才成功控制染疫問題。首先,透過普篩,把已確診或是有高染疫風險的移工與健康移工分開,分別另尋場域安置,讓防疫人員能明確知道「敵人在哪裡」。
而篩檢、分流、隔離、加強消毒工作等,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過程中,一度成功清零的宿舍又再度爆發感染,讓新加坡政府意識到,長期而言,要根治感染問題,仍從硬體面著手或許才是唯一辦法,設法改善移工的生活環境,先從基本「住」開始,提高移工宿舍品質,才能避免移工再度發生群聚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