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鈴木二郎在嘉義布袋近台南地區,用空拍機拍下五顏六色的養殖池,分享至臉書社團「嘉義之美」,並以「漁民的調色盤」為題,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大力稱讚,但也有網友質疑,這些莫非是水質汙染,是否會對土壤環境造成影響。
嘉義縣漁業科長張建成解釋,粉紅色的魚塭是文蛤的光合菌培養池,漁民會先將光合菌及有機質,如水產雜料、豆魚粉、米糠等倒入池中發酵,等作用完全後,會形成夢幻的粉紅色肥水,作為文蛤餌料,提供牠們成長所需的營養。
圖/台灣沿海一帶有不少魚塭。張智傑攝影(資料照)。
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說,白色魚塭是漁民於乾池內投放石灰,或魚塭剛引入水時會與底土混合;另投放天然的苦茶粕消毒、除雜魚蝦的魚塭,因富含天然蛋白質,池面也會產生大量的白色泡沫。
4到5月是漁民買投魚苗季節,曬完魚溫後,漁民會視養殖魚種或池水功能先行「做水」,郭建賢說投放營養源,可以讓池底長出藻類及小型浮游生物,提升生態系統穩定度,「水至清則無魚」,一方面也讓魚蝦可以隱蔽。
圖/近期缺水,魚塭的中央彷彿破了一個洞。鈴木二郎提供。
等魚蝦長大,漁民便會開始投放人工飼料,未吃完的飼料或魚蝦排泄物沉澱,屆時水質優養化,水面開始呈現藍綠色,必須添加益生菌分解有機質,民眾一般吃到的「土味」便是由此而來。
本文轉載自2021.3.27「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