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從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畢業,李昱德先到外商工作幾年,便飛往美國就讀密西根大學環境政策與經濟學雙學位。擁有這麼豐富的學經歷,為何跑去「賣菜」?
「當時在外商每天都加班到很晚,工時大概15~18小時,一直在想到底為了什麼,」頭戴棒球帽、打扮休閒的李昱德回想。
對環保議題滿是熱情的他,決定赴美攻讀學位,盼以宏觀角度思考如何用商業模式解決問題。李昱德認為,若人生需要工作這麼長一段時間,希望能從事對社會有正面影響力的事。
圖/圖片取自「菜蟲農食」臉書
專攻食物供需安全議題的李昱德,很快發現台灣農業尚待解決的問題—供應鏈的斷層!
「農業的生產端到需求端有很大斷層,包含資訊流、物流、金流等。」李昱德分析。蔬果從產地到餐廳的供應鏈過長,不但導致品容易腐壞、利潤也被分散,需要高度供應鏈管理能力縮短「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
另外,生產端通常採「多量少樣」,每樣品項都大量生產;消費端如餐廳或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卻是「少量多樣」,需要良好的資訊流。可是,幾乎所有生產者與消費者都還在以電話、傳真和 Line 交易,無法即時溝通。
於是,李昱德創辦菜蟲農食,希望設立現代化平台,為採購者(餐廳)與生產者(農民)建造更有效率的串連。
創業並非易事。成立一個月後,才有另一位成員吳佳穎,兩人在台北市一條路上敲遍所有餐廳大門,被趕出去是常有的事。「我認為是做得不夠好,人家才不給我機會,自己就還要改善。」李昱德回想。
儘管如此,還是有餐廳理解他們的想法,願意為甫創立的菜蟲農食敞開大門,「因為我們很少下廚,一開始連菠菜和油菜都難以分辨,」李昱德對於初期提供機會的客戶充滿感激。
傳統的蔬果採購者,必須一大早起床、相當辛苦;若非自己購買、請別人送,會因中間盤商的層層交易,貨到當下才能得知成本,且運送遲到率嚴重,無效率的作業又可能造成腐壞。
對此,菜蟲農食透過數位技術提供三大優勢:低於預算、絕佳服務、聰明規劃。
首先,全程掌握從產地到餐桌的物流和管理,將省下成本回饋給生產者與採購者,運送時以 app 接收採購者回饋的準時度,讓物流準時率高達 99%。還透過 app 預定接下來的需求,取得貨物的前兩三天便能知道價格。
圖/清晨 5 點,菜蟲農食團隊就已開始處理蔬果採購者的訂單。來源:社企流 iLab 加速器
另外,他們向農民保證,不會因供過於求而跑單,更提供完整的市場資訊。而今,合作的生產者與採購者各有 60 間與 400 間左右,菜蟲農食也變成近 50 人的團隊。
為管理持續成長的團隊,菜蟲農食加入社企流第二屆 iLab 加速器計畫,並將社會影響力評估納入擴張計畫。李昱德驕傲地說,菜蟲農食以科技為生產者與採購者建立「短供應鏈」,不但減少不便,也為未來科技人進入這項產業開拓新道路。
未來,菜蟲農食打算追蹤蔬果從產地到餐桌的碳足跡,希望降低物流排放量;也希望規劃更完善的資訊系統,分析蔬果在哪個環節容易腐壞,並想辦法優化,降低浪費。
圖/為了解決團隊碰到的挑戰,菜蟲農食加入社企流 iLab 加速器。來源:社企流 iLab 加速器
「接下來要開始往中南部擴點,今年第四季疫情歇息後,還要往海外擴張。」李昱德分享接下來的目標。或許在媽媽眼裡,李昱德仍是「不務正業」跑去賣菜,但他一手創立的菜蟲農食,已是走在產業前端「科技菜商」。
社企流特派員:蘇郁晴。原標:科技賣菜商——「菜蟲農食」打造不一樣的農業供應鏈,促進從產地到餐桌間的效率
本文獲「社企流」授權刊登,了解更多請上(http://www.seinsigh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