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妳今天怎麼來?」「我?我今天走路來的啊。」「你看,她剛剛坐車過來都忘了。」這段對話,來自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老人文康中心。
這位阿嬤是曾大哥的失智母親,她已經忘了剛剛發生的事。
圖/西勢日照主任許文楠詢問阿嬤,她已經不記得怎麼到中心來了。
西勢日照主任許文楠形容說,照顧他們就像照顧「老小孩」,接著再指著曾大哥,問他母親說,「阿嬤,他是誰?」沒想到阿嬤就回說,「我哥啊!」原來,她把記憶中哥哥的模樣和自己的小孩搞混了,這也不是第一次了。
今年是曾大哥照顧罹患失智症母親的第三年。
其實回憶起母親的失智現象,早在102年就有事有奚翹,「那時覺得很奇怪,怎麼跟母親講話,話都接不起來。」
直到106年12月,母親摔斷髖骨後,曾大哥將她從老家接回來照顧後,失智症的情形便急轉直下,「本來失智症的發展應該很平緩,可是當她受傷後認知功能就迅速下滑,」這時曾大哥才發現母親「失智了」,於是,便趁母親住院時,順勢安排她入住長照的機構。
圖/西勢日照中心平常也提供課程給在地長輩參加。
後來他聽鄰居說,離家近的西勢村開了一間失智症日照中心,便趕快申請移轉到這邊。
當初曾大哥和身邊的親人覺得母親不太對勁,但只當作她「老了」,所以比較容易忘東忘西,「沒有經驗真的不會發現。」
這情境恰好代表台灣失智症的真實現況:「黑數」嚴重!
屏東縣副縣長吳麗雪說,民眾對失智症的了解不足,常以為失智就代表無法正常講話,「那已經是很嚴重的,我們的黑數比想像中高,」以屏東縣的高齡人口有17%的情況下,「失智症診斷出來才2000多位,怎麼可能?」
另一個造成黑數的原因,則是在台灣民間,失智症普遍有被污名化的問題。
去年設計展上,屏東縣政府主辦一場時尚走秀,由身心障礙者當主角。本來有一位失智長輩要走秀,之前都有參加工作坊練習,表現不錯,「但最後一天,縣府同仁守在他們家,他們的兒女就是不讓他走秀,因為他們擔心他發作,讓家人丟臉。」吳麗雪略帶無奈地說,「我們社會其實還是不想讓人家知道。」
失智症的照護不易,已成了許多家庭的難題。
圖/台灣社會對失智症的污名化,使得統計上有許多失智症的「黑數」存在。
「失智症長輩會走啊!把他們關進長照機構,他們也不要,」吳麗雪舉例,身邊有朋友為照顧年邁失智父親,長達20多年的每一晚必須睡在家門口,「不然老爸半夜會跑出門。」直到父親過世,他才有辦法好好睡覺。
曾大哥則說,「我不忍心把母親送到機構,就接回來自己照顧,」但同樣面臨許多挑戰。
失智症的長輩因為不容易記起事情,容易焦慮,也害怕受指責,「她會忘記自己吃過東西,沒有收碗筷,我們只要一講她,她就會爆炸!一直碎碎念,狂唸、看著電視也唸,就這樣過半個多小時,愈來愈小聲,她就忘了。」
曾大哥母親是失智程度較嚴重的情況,每天都吵著要回老家,其實老家早拆掉了。曾大哥往往連哄帶騙,隔天一起床,她又忘了。
三年下來,一日復一日,曾大哥每天帶著母親認識「新房間」,帶著她上廁所、洗澡。
有時,母親會把日照中心與家中搞混,「同學去哪了?不是很多人嗎?怎麼剩下我一個?」半夜也會起來大聲講話,問說怎麼沒人啊?
曾大哥又得配合演出,「妳半夜起來都是在唱歌,鄰居拿凳子來聽都睡不著,」重複的事,她每隔一、兩小時再問一次,家屬難免覺得很煩,「這是我們很無奈的地方。」
圖/日照中心的長者在做活動。
看見失智症長者的照顧不易以及高齡化的趨勢,屏東縣參考荷蘭失智村的案例,立志打造失智友善社區,解決失智症長者的照顧問題。
荷蘭失智村是一個數十公頃的園區,內部參與情境演出的郵差、店員全都是由護理師假扮,可讓失智者感到有安全感,但需耗資上億。
「台灣做不到這種規模,但可以從社區照顧開始!」吳麗雪說明,這並不是把外地的失智長輩帶過來,把這裡變成一個失智村,而是這些失智長者本來就住在這,只是讓環境改變。
「失智長者因都是在地的長輩,大家都認識,只要互相關心一下、資源整合,其實容易做到,」吳麗雪將縣府共八個局處全部拉進來,改善整個西勢村的社區環境,「老人照護不是社會處、衛生局的事,是全方位的。像是長輩要搭公車,交旅處不能說沒他的事啊?」
圖/屏東縣府打造友善長者的候車亭。
因此在西勢村裡,你能看見友善長者的候車亭,目前是屏東縣搭客率最高的517公車會經過,串連起竹田鄉長輩最常行動的路線。
也有放大的長輩版本小綠人,有客家話提醒長輩過馬路要注意;周邊的道路整平,還有不少座椅提供長者休憩,座椅甚至都設有方便長輩站起時所需的扶手。
坐落此處的竹田國中,則是縣政府最早選定做長照教育的示範學校之一。設有長照技藝班,甚至有一間全國首創的體驗長者生活教室,以家的理念出發,設有客廳、臥室、樓梯、衛浴間跟餐廳不同情境,還備有一組體驗輔具,裝在學生身上,體驗駝背、行動不便、抓握困難跟視線模糊。
西勢村的老人文康中心,則是當地主要照顧機構。
圖/竹田國中的長照技藝班,配戴裝置體驗長者不便。
一樓設有照顧失智症長輩的空間外,二樓則是針對社區長輩防失智、老化每天開設不同課程,像是肌力訓練、認知訓練等,而文康中心也有不少志工,他們有著豐富跟失智症長者應對的經驗和訓練,可以在短短兩三句話中,逗長者哈哈大笑。
而西勢村中另一處美好風景,其實就藏在路邊的商家、民宅裡。
西勢村是屏東縣的客家庄,在這裡人情味不是選配,而是標準配備。吳麗雪非常希望能落實「在地老化」,讓在地的老人家在地安老、社區的人共同照顧,而面對會跑來跑去的失智症長輩,更需要整個村落的人一起彼此照應,於是「失智友善商家」出現了。
在商家中,店家不但都認識村中的失智長者,面對他們也都能應答自如。至於為何店家裡常常擺放著椅子?
圖/西勢村的友善商家,都會跟長者互動。
吳麗雪回想起她參訪過日本一條號稱友善長者逛街的商店街,「我跑過去看,想說這跟屏東逛街的地方沒什麼兩樣啊?逛一逛就累了,發現每個店家裡都有椅子,我便坐下來休息,看一看,接著就能繼續逛,」簡單的一個舉動就能滿足長者的需要。
西勢村經營起樂智友善社區將滿一年,外界都相當看好,更在2019年獲得國健署評選為高齡友善城市「金點獎」。
儘管如此,吳麗雪坦言她還不滿意,在她的理想中,希望將長輩交由在地社區照顧,而不是透過縣府,「需要更多攪動,讓社區的力量進來。」這也源自於她對台灣社區營造的信心。
目前這個全國創新的失智友善社區模式,將由成大寫成學術報告對外發表,也將安裝上新的視覺識別系統,便於長者生活,也能幫助外來客辨識「樂智友善社區」。
圖/屏東縣副縣長吳麗雪認為,妥善利用各個局處的資源整合,其實就可以打造樂齡友善社區。
未來,屏東縣還預計要蓋全國首間「多層級失智照護園區」,占地約3公頃,其中包含失智症門診、研究、照護機構和家屬陪同住宿的空間,而園區也將是和社區共融的形式。
如果全台灣每個社區,都能成為失智友善社區,社會將有多麽不一樣?即使是超高齡社會,也不怕!
此文與全國最大熟齡媒體50+共同刊登:https://50plus.cwgv.com.tw/articles/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