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城市學【熟齡友善城市】

自製LINE貼圖課程額滿!台灣最小城市嘉義,如何讓熟齡族變數位玩家?

自製LINE貼圖課程額滿!台灣最小城市嘉義,如何讓熟齡族變數位玩家? 和行動裝置和網路服務相關的資訊課程,成為高齡者的熱門進修標的。
作者:高宜凡
攝影:池孟諭
日期:2020-12-03

科技,是一個最易被年齡歧視的領域嗎?生活各層面的數位化,日新月異。或許你曾遇過,請教年輕的孩子該怎麼使用一個新的功能,容易被不耐煩的對待。或許你使用無礙,但在城鄉差距更大的地方,許多長者連基本的手機使用都有困難。當台灣社會50歲以上的人口成為大多數時,如何讓讓每個熟齡者都能運用科技,讓生活更便利? 

台灣本島最小的縣市嘉義市,方圓只有60公里大。但其推動的「終身學習樂受益 ,智慧應用e嘉義」政策,卻是將智慧應用推動至長者身上,獲頒國民健康署108年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優良獎」。

他們如何讓長者走出家門、連結數位世界?

長者要的和你想得不一樣:掛號不用再請小孩幫忙 還會自製LINE貼圖找樂子

這一天,記者旁聽了這個專案的課程。一處彷如電腦補習班的資訊教室,其實這裡是用社區公共空間改建的日照中心。老師在台上示範如何上網掛號,「大家記得,如果有事不能去醫院,要記得取消掛號。不然超過三次的話,就會被醫院停權喔!」她特別用台語提醒。

嘉義市處首創「公民參與式」提案作法,提高銀髮族的上課意願。圖/嘉義市處首創「公民參與式」提案作法,提高銀髮族的上課意願。

仔細一看,台下將近20位學員,竟是白髮蒼蒼的高齡者,每個年紀都比老師還大。

第一次來上課的邱阿姨,年近七旬,身體還相當硬朗,「兒女跟孫子都大了,現在比較有空啦,今天第一次摸到平板,」她笑說,平常在家休閒都是看電視較多,不知新科技這麼有趣,「難怪孫子會玩到不想吃飯了!」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她對老師教的上網掛號很感興趣,希望快點學會,這樣以後到醫院不用老是拜託女兒幫忙,或整天打電話問護士小姐。其次是老師介紹的「愛嘉義APP」,裡面有項告知垃圾車行進動態的功能,邱阿嬤直說,「這個好,以後就不用一直騎腳踏車追了!」

顛覆公部門KPI:不僅看開課數,而是大家真有興趣嗎? 

更令人驚豔的是,除了這些生活基本技能的增強外,同計畫也有開設時下年輕人最流行的LINE貼圖設計,而且總是一開課就爆滿!

足見現在的熟齡與高齡民眾,需求很多元。無論是民間或是公部門的想像力,都該與時俱進跟上社會!

只是,每年政府總有許多類似的推廣計畫,但過往傳統電腦教室的資訊課程,往往枯燥乏味,如今該如何求新求變,才能對熟齡使用者真正有用、有感、有吸引力?

嘉義市智慧科技處處長郭軒志觀察,其實熟齡使用者不一定想要酷炫的科技設備,但都希望透過這些工具來便利生活、聯繫社群。

對此,智慧科技處打破以往公部門的招標KPI和委辦廠商要求條件,敢於做概念上的創新。不再僅限於上課人數和舉辦場次等表面數據,更希望課程內容與時俱進,引發市民興趣!

走路就可到的教室,提升長者參與意願。圖/走路就可到的教室,提升長者參與意願。

關鍵一:課程走進巷弄中,最好走路就可到 

要讓豐富生活的科技課程普及,第一個要突破的觀念,是不讓大家「特地去上課」,而是讓課程走入生活中。

郭軒志分析:「嘉義市很小,才兩個區,面積跟台北市北投區差不多大,」反過來說,優勢即是人口集中、基礎設施完整,無論wifi熱點、長照空間、醫療據點,分佈都很密集。

但過去政府辦的免費課程,地點多在公家機關或民間廠商的資訊教室,對行動不便、仰賴大眾運輸的長者不夠方便。於是,市府要求得標廠商進入鄰里巷弄,把「行動教室」搬到日照中心、里民活動場所,提高課程可及性,並串連各區里長,邀請長者走出家門,揪街坊到幾步路以外的教室上課。

在長者的課程中,需要配置夠多的助教跟長者一對一互動,否則進度很容易卡住。圖/在長者的課程中,需要配置夠多的助教跟長者一對一互動,否則進度很容易卡住。

如這天我們拜訪的「智慧行動裝置操作」課堂,來現場聆聽的快20位長輩,就是跟著芳安里里長陳文彬一起來的。「這裡很近,下課可以自己走回家,方便多了,老人家也比較願意出來,」陳文彬稱讚。

關鍵二:拒絕制式不變,讓民眾上網提案想上什麼課 

再來,是讓教學內容跟上時代。

過去,「終身學習樂受益  智慧應用e嘉義」開的課,以基本電腦教學和文書作業系統為主,多半教老人家如何開機、打字、上網找資訊等入門應用。

但後來,他們發現:與其推千篇一律的制式化課程,不如讓民眾自己決定想學什麼?2017年,嘉義市智慧科技處首創「公民參與式」提案作法,讓市民自提需求、上網提案,再投票決定想上哪堂課,只要通過連署門檻、經由市府確認,即可開班授課。

加入創新巧思後,這兩年,包括:自製LINE貼圖、趣味造型月曆、「動物森友會」風格自畫像,都是新出現的熱門課程。學員組成更有明顯變化,超過50歲的學員,占比從54.5%提升到64.4%,65歲以上學員,更從17.2%拉高至21.3%。長輩參與度簡直比年輕人還高。

課程得貼近長者的需求,還要有耐心教導。圖/課程得貼近長者的需求,還要有耐心教導。

郭軒志說,熟齡者的偏好其實完全沒有侷限。「像我們開的影像剪輯課程,就有很多高齡人士來參加,」還有人上完課,就把自家農產品放上網銷售,開始嘗試做電商。

關鍵三:講師要有耐心與互動,最好配備助教 

長年來在第一線教學的資深講師李悅梅觀察,熟齡族群的學習狀況跟一般學生大不相同,如長者記性較差、缺乏使用資訊的基本邏輯、面對一堆功能選單常不知如何下手,有些人甚至平常連用的機會都沒有。

「不少老人家會被兒孫輩『禁止」碰電腦!」時間一久,自然愈來愈害怕這些東西。

幸好這幾年,資訊運用載體從電腦逐漸轉到手機,讓長者更好上手。一來手機人人有,不怕被兒孫禁用,使用介面也更友善、直覺,看不見令人生畏的滑鼠跟鍵盤。

來到嘉義市的郭軒志,負責執掌台灣地方政府第一個「智慧科技處」。圖/來到嘉義市的郭軒志,負責執掌台灣地方政府第一個「智慧科技處」。

因此,教長輩需要更多耐心和互動,更需親切和口語化,「最好能配置足夠的助教,陪長輩一動一動親自操作,不然進度容易卡住。」

熟齡友善政策不僅是長照,而是健康生活的全面向 

過去,熟齡族群相關政策多歸屬於衛生局或社會局業務,嘉義市這項服務竟然是由「智慧科技處」推出,示範了一個熟齡友善城市,絕對不只是傳統觀念上的醫療或社會福利而已,而是生活的全面向!

從嘉義市的作法不難看出,政府與其投入大筆資源在醫療長照,不如設法延緩退休族老化速度,鼓勵他們繼續學習、貢獻社會,不必每天坐在家裡給電視看,或只能充當保母。

而且,當長輩們跨入數位時代,假使以後出現銀髮網紅、高齡電競選手,也別太驚訝。誠如郭軒志所說,新時代的熟齡者也想跟上潮流,「他們想的,很可能跟你不一樣!」

此文與全國最大熟齡媒體50+共同刊登:https://50plus.cwgv.com.tw/articles/20039

👉加入城市學FB官方帳號,即時追蹤最更多城市議題!

關鍵字:政策高齡友善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如何讓台灣每個地方,都變成熟齡宜居之地?國健署長王英偉:改變不用花大錢,你我都可以多做一點
老人愈來愈多,誰來顧?新北市推「佈老時間銀行」,陪伴鄰里長輩,也是照顧未來的自己
打造老後不跌倒的家!台北市提供防跌居家修繕補助,讓家更安全
在台東挨家挨戶探訪的「宅醫」,替年輕人找回家的路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