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城市學【熟齡友善城市】

如何讓台灣每個地方,都變成熟齡宜居之地?國健署長王英偉:改變不用花大錢,你我都可以多做一點

如何讓台灣每個地方,都變成熟齡宜居之地?國健署長王英偉:改變不用花大錢,你我都可以多做一點 國健署長王英偉。
作者:50+
日期:2020-12-03

台灣,是熟齡者之島。根據國發會最新統計,今(2020)年台灣65歲以上人數已達總人口16%。到了2025年,高齡人口占比將超過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讓年長者放心生活?友善環境的改造,成了迫切議題。 

觀察到全球人口快速高齡化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2007年提出「高齡友善城市(Age-Friendly City)」指南,以「活躍老化」為核心,制定適合長者生活的環境的具體指標。包括便利的大眾運輸工具、無障礙的公共空間、多樣且適合熟齡者的住宅選項、社區活動等。讓長者在健康、安全無虞以外,還能擁有充分的社會參與,延緩身心老化。

台灣自2010年由衛福部國健署將「高齡友善城市」概念引入台灣,每年頒發「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鼓勵各縣市推出熟齡友善創新政策。2013年22縣市均設立「高齡友善城市推動委員會」。短短3年,就成為全球推動高齡友善城市涵蓋率最高的國家。

然而,除了頒發獎項之外,人民是否有感?此倡議在台灣實施10年,有哪些進步與不足?如果要做得更好,政府有那些下一步?《50+》專訪現任國健署長王英偉,談談熟齡友善城市理念在台灣的落實與展望。

醫療資源、座椅、廁所、購物便利,處處都有改善空間 

在成為國健署長之前,王英偉是在花蓮慈濟醫院執業超過30年的家醫科醫師。多年來走入社區家訪的經驗,讓他深刻體會到,居住環境的差異,對熟齡者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

好比,30年前,他前往位於花東縱谷的光復鄉衛生所駐診。全鄉2萬多人,卻只有兩名開業醫師。當地許多長者行動不便,必須由家人背著走兩三公里,才能見到醫生。有次,一位老人家身體不適,卻無法前去看診。王英偉前往患者家中,發現他跌倒骨折,痛到無法走路。他立刻將老人家送上救護車,一路開了50公里,才回到醫院治療。

至今,仍有不少偏鄉,連最基礎的老化人口就醫都還是問題。然而,醫療資源是否完善,只是熟齡友善環境其中一項指標。生活空間的軟硬體規劃,台灣許多地方仍有改善空間。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2012年,王英偉和一群在地團體、志工、衛生所,在花蓮老年人口最多的鳳林鎮推動「高齡友善社區」。邀請當地超商、五金百貨等店家,提供長者座椅、廁所、飲水等服務,把商品標示放大。有些商店更貼心提供行動不便的長者送貨服務,讓他們購物更方便。

王英偉很早就開始推動長者相關的服務政策。圖/王英偉很早就開始推動長者相關的服務政策。

最基本的事最重要!先問「長輩真正需要什麼?」 

今(2020)年,是台灣推動熟齡友善城市的第10年。然而,根據《50+》和《遠見雜誌》「城市學」頻道共同進行的「熟齡友善城市大調查」顯示,939位填答者當中,有58.8%的人沒聽過此概念,更有57.9%的人覺得自己目前居住的城市仍稱不上「熟齡友善城市」。

王英偉坦言,儘管熟齡友善城市觀念在台推動已久,了解的民眾確實不是太多。「很多東西都要回到最基本,」王英偉指出,規劃任何和長者有關的政策,都應回歸一項最核心的提問:「對老人家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當一個新觀念落實到政策,很多人會擔心,是否又得花大錢才能做?但王英偉提醒,很多時候,老人家需要的其實很簡單。

例如,常有長輩反映,就算65歲以上搭公車免費、新型的低底盤公車也方便輪椅上下車,他們仍不愛搭公車。因為,「上下車要看公車司機臉色!」因為動作慢,被司機斥責的次數一多,老人家想到就有壓力。「司機態度不轉變,多少低底盤公車都不夠。」他感嘆。

台灣人雖有「敬老尊賢」的觀念,年長者意見卻未必能被聽見,許多人甚至聞「老」色變。王英偉指出,多項研究顯示,一個社會的老年人口增加,年齡歧視也隨之增長。老年人口達10%,社會對長者是尊敬的。達20%,人們還多少會禮讓長者。等老人佔總人口25-30%時,大眾便開始認為,長者是社會的負擔。

但王英偉強調,對長者友善、傾聽他們的需求,絕非消耗資源,反而是減少社會負擔的手段之一。他曾在慈濟醫院開辦安寧病房,推廣預立醫療自主計畫。他發現,當長輩們表達對臨終的看法時,年輕人常會加以打斷,急著說:「你不會怎樣啦。」

但其實,不少老人家的態度比家屬想像中豁達。例如,他曾照顧過一位漸凍人奶奶,早就表明不想插管,卻因爲家人反對,長達9個月無法拔管。溝通了許久,家屬才願意撤管,讓奶奶輕鬆地離開人世。「他們不想延長死亡、希望家人放手。如果我們尊重長輩的決定,臥床的老人數可能會減少。」

如何對長者友善?王英偉認為,只要有心就可以。圖/如何對長者友善?王英偉認為,只要有心就可以。

一座城市,該怎麼規畫才算是對年長者友善?

「社區組成鄉鎮、鄉鎮組成城市、城市又組成國家。」王英偉表示,「社區」是每個人生活最有感的單位,只要社區改變了,城市的生活感就不一樣;城市進步了,國家自然就進步。

熟齡友善從社區開始  有心改變結果就不同 

王英偉坦言,熟齡友善城市的建置確實是大工程。其中涉及許多結構問題,需要經費、時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但若回歸到民眾日常生活的社區,從小處著手,日積月累的改變就會讓人有感。

他強調,改變只要有心,可以從很小的地方、現有資源開始做起,結果就很不一樣。

例如,早年他在花蓮偏鄉投入巡迴醫療,觀察到有些生病的老人很難走出家門。他想,何不讓當地孩子成為醫師的「眼線」?這些孩子比醫師更熟悉社區環境,當他們發現哪家的老人咳嗽、喊痛、身體不舒服,就在社區地圖上做標記,讓醫師可到患者家中出診,更有效率的協助醫療弱勢的長者。

因為城鄉差距,每個地方被分配的資源也有多寡之分。但王英偉認為,由下而上的互助精神,是地方最可貴的資產。社區本就有很多資源,只是欠缺整合與連結。

他曾到台南某個社區參訪當地推行的共餐計畫。席間負責人告訴他,有些老人需要接送才能到據點,能不能由政府協助派車?王英偉反問,「派一部車給你可以,但司機呢?油錢呢?」他提出另一種思考:社區裡總有年輕人要上班,途中會經過據點。大家能不能協調輪班,每日順道載幾位老人來回?

類似的例子還有花蓮豐濱鄉的安全社區。當地容易發生土石流,又有許多獨居長者。因此,社區裡的壯年人說好,當土石流警報響起時,每個人負責一戶,將老人背到安全的地方避難。此外,在宜蘭,王英偉也看過老人家過世後,家屬將浴室的扶手拆下,轉贈給社區裡的其他長者使用,降低他們的跌倒風險。

他指出,公部門的經費畢竟有限。地方的創意與凝聚力,能夠弭平資源落差。

台灣的未來,想要成為一個熟齡友善的地方,還是得從人們相互關心開始做起。例如,在捷運上看到不知道該去哪的老人,有沒有人能幫他指路?老人要上公車,司機能不能等一下?

當每個人都多做一點,長期的影響相當可觀。「感動、衝動、行動,最後就變成運動!」他如此期許。

此文與全國最大熟齡媒體50+共同刊登:https://50plus.cwgv.com.tw/articles/20037

👉加入城市學FB官方帳號,即時追蹤最更多城市議題!

關鍵字:人物高齡友善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50+城市學《熟齡友善城市大調查》:6成網友認為居住地對長者不友善!
進入 「人口負成長」時代,城市競爭力須重新思考
南韓的「紙箱老人」現象,透露了什麼辛酸故事?
日本老後難民的「車屋人生」,台灣也會上演嗎?
50+

50+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50+」生活誌(FiftyPlus)是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成立,台灣第一個專屬50歲前後世代的新媒體與生活風格社群。提供國內外創新、高品質老後生活的方案與活動,顛覆你對老後的思考!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