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城市學【熟齡友善城市】

老人愈來愈多,誰來顧?新北市推「佈老時間銀行」,陪伴鄰里長輩,也是照顧未來的自己

老人愈來愈多,誰來顧?新北市推「佈老時間銀行」,陪伴鄰里長輩,也是照顧未來的自己 志工陪長輩做運動,促進身心健康。
作者:50+
日期:2020-12-03

當人口高齡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該怎麼讓每個人都能在自己所住的社區在地安老?新北市社會局於2013年啟動「佈老時間銀行」計畫,鼓勵市民擔任志工,就近陪伴鄰里間的長輩。現在儲存的陪伴時數,將來可兌換長照2.0的居家服務、陪伴服務或照顧相關的進修課程。照顧別人,事實上就是照顧將老的自己。 

擔心自己老後沒人照顧?現在有種新模式:若現在你願意照顧老者,可換取以後被人照顧。

瑞芳濱海的巷弄裡,85歲的黃奶奶獨自居住於此。每天早上,她自己搭公車上市場買菜、煮飯。下午時分,街坊的幾位老鄰居會上門來聊天、陪她做運動,一起到海邊走走。海岸旁的空地有幾張椅子,晚餐過後,大家就坐在這裡閒話家常。儘管女兒都不在身邊,在社區的照顧之下,黃奶奶的日子可是一點也不寂寞。

在老年人口達超過14%的新北市,有3000多位長輩像黃奶奶一樣,屬於「佈老時間銀行」計畫的關懷對象。這項計畫鼓勵新北市民投入志工服務,利用閒暇時間陪伴長輩用餐、運動、購物,完成簡單的生活任務。未來有一天,當他們老了、需要人協助,就可以將志工服務時數兌換為照顧或陪伴服務。

黃奶奶在志工的陪伴下看海、聊天。圖/黃奶奶在志工的陪伴下看海、聊天。

老化不可逆,用現在照顧人的時間,換以後被照顧的時間 

時間銀行概念最早由美國法學家艾德加(Edgar S. Cahn)提出,核心精神為「用現在照顧別人的時間,換以後被照顧的時間。」

近年來,台灣有不少民間團體陸續推動類似計畫,包括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擔任理事長的「全民造福時間銀行聯盟」、長期關懷老人福利的弘道基金會所經營的「互助連線」等。新北市的「佈老時間銀行」,則是全台灣第一個公辦公營的時間銀行。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新北市社會局社工科科長劉文湘指出,這個計畫的誕生,起因於高齡社會持續擴大的照顧人力缺口。在2013年時,當時局裡進行了一份調查,發現新北市每年有180萬小時照顧服務的需求,既有的長照體系能提供的照顧時數卻只有120萬小時。儘管中央投入大筆經費,既有人力仍相當吃緊。

她觀察,在幅員遼闊的新北市,有幾個區域老化的速度特別快。包括坪林、平溪、貢寮等地,65歲以上的人口都超過20%。有次,她造訪雙溪,發現當地國小人數不到10人,走在路上看不到半個孕婦。

其實,這也是全台縮影。據國發會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在1993年首次超過7%,成為高齡化社會。到了2018年,全台65歲以上的人數已超過343萬人,佔總人口比例14.56%。從高齡化社會步入高齡社會,歐美國家通常要經歷一世紀,台灣僅花了25年。國發會也推估,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全體人口20%,相當於每5人就有一位是熟齡者。

當老人愈來愈多,照顧人力從哪裡來?

用自發性的社區力量 減少政府長照體系負擔 

「照顧老人,得仰賴社區力量。」劉文湘說。

她發現,縱然照顧人力缺口龐大,但不少地方都有民眾自發組成的志工團體。在地人照顧在地人,更清楚長者的需求。

她和同仁檢視照服員的工作項目,發現其中有1/5屬於陪伴型的服務,包括陪長輩散步、吃飯、進行簡單的活動和文書工作等。這些事項其實可以轉由受訓過的志工協助,讓照服員得以更專注於沐浴、灌食等專業的照顧需求。

於是,「佈老時間銀行」計劃於2013年底啟動,隔年提供服務。至今6年有超過3,600人投入志工行列,服務對象超過3,700位。

劉文湘指出,時間銀行不僅有助於消弭照顧市場的供需落差,更有健康促進的效果。她舉例,不少老人意識清楚、行動自如,白天卻找不到事情做,也不符合長照2.0的申請資格。志工的陪伴能增加社會參與,長輩有活力、老的慢,也能降低長照體系的負擔。

志工服務前,須有18小時的課程進行相關訓練。圖/志工服務前,須有18小時的課程進行相關訓練。

陪伴學問大!志工訓練、服務多元是長久發展關鍵 

不過,立意良善的理念,在實務上可有不少眉角。劉文湘指出,新北市府推行時間銀行初期,最大的挑戰是「沒有長輩可服務」。

因為,並非所有老人家都樂意讓陌生人進入家中。即使兒女代為申請,只要長輩沒意願,志工也無用武之地。

此外,志工服務也講求「投緣」。有些長輩對志工的語言、個性,甚至長相有特別的偏好,希望能指定某幾位志工服務。而志工在接案時,也會有自己的考量。例如,不方便到異性長輩家服務、擔心年紀較長的長輩容易發生意外等。種種狀況,都提高了媒合的難度。

為讓時間銀行運作順暢,新北市社會局規劃了一套訓練制度。首先,志工們在服務前必須先參與18小時課程,加上8小時現場實習,學習如何陪伴長輩。課程內容涵蓋基本的照顧知識和樂齡活動設計,例如練習心肺復甦術、製作生命繪本等。「我們希望志工到長輩家,不只是陪他看電視、講兩句話就沒話講,而是真正達到活躍老化的目標。」劉文湘說。

志工服務也分多種模式,最早推出的是「兩兩一組」和「一加一」。「兩兩一組」指在同一時段,有兩位志工共同陪伴長輩,讓老人家卸下心防,降低單一志工在服務過程發生意外的風險。「一加一」則是一位志工搭配一位居服員,輔助專業照護者。例如,當居服員在備餐時,志工可和長輩聊天、陪他做些簡單運動。長輩有事做,居服員也能專心工作。

除了居家服務,劉文湘也提到,新北市本來就有不少公共托老中心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時間銀行志工進入這些場域,可提供長輩更細緻的照顧。例如,在公共托老中心,有些長輩已有輕微失智、失能的情況。社工在帶活動時,難免有人會打瞌睡、不想動。社工人力有限,很難顧及所有人的參與狀況。若有志工從旁鼓勵、協助講解,長輩會更願意參與。

時間銀行擠兌怎麼辦?公部門設專案基金保證兌換時數 

不少國內外團體都指出,時間銀行要維持穩定的運作,關鍵在於「供需平衡」。弘道老人基金會社工、負責「互助連線」業務的李昱璇就提到,少子、高齡漸成台灣主流趨勢。未來有能力照顧長者的壯年人口減少,時間銀行很可能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

劉文湘也觀察,參與新北市「佈老時間銀行」計畫的志工,多數都有不求回報的志工精神。因此,存時數的人多,實際兌換、使用時數的人則相對少。雖然目前問題不大,但銀行最怕「擠兌」,若同一時間有許多人需要提領時數,該如何確保時間銀行能永續經營?

解方之一,是以多元兌換機制提升志工使用意願。劉文湘指出,時間銀行的兌換方式有3種,第一種是兌換長照2.0的居家服務時數,可用陪伴時數抵免自負額,但申請者的年齡、失能程度等身份,須符合長照2.0服務標準。第二種限定65歲以上,可兌換不涉及專業照顧工作的陪伴服務。第三種則是不限年齡,兌換志工進修課程,提升照顧技巧與熟齡知識。

此外,志工也可以選擇捐贈時數。例如子女將時數捐贈給年長的父母使用、捐贈給經濟弱勢又需要長照服務的長者,都是消化時數、分散需求的方式。

劉文湘強調,公辦公營的時間銀行,會保證志工可以兌換時數。相當恰巧的是,近10年來,新北市每年都會收到一位「無名氏」高達2000萬元的捐贈。社會局使用其中部分經費,再加上其他民眾善款,成立「佈老時間銀行」的專案基金。若有天志工想使用長照2.0的居家服務,社會局就會以這筆基金代為支付自負額的費用。

佈老時間銀行試圖解決長照人力不足的困難。圖/佈老時間銀行試圖解決長照人力不足的困難。

「政府預算是納稅人的錢,有義務幫大家看守荷包。但公部門要推動服務,也確實需要經費。」劉文湘說明,時間銀行的志工陪伴服務,無形中降低了政府為專業照顧人力付出的成本。民眾看見公部門施政具體成果,願意出錢、出力支持,長久下來就會形成正向循環。

「初老」陪伴「老老」,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劉文湘提到,「佈老時間銀行」計畫並未限定志工年齡,但有趣的是,願意參與計畫者,多半自己就是中、熟年人士。在照顧長輩的過程中,自己也學習面對老年。

「佈老時間銀行」志工簡翊真、簡許麗卿,同是住在瑞芳的老鄰居。兩人都是透過當地老人會介紹,投身志工行列。「小孩在台北工作,在家也沒事,當志工時間過得更有意義。」她們利用空閒時段,到老人家裡串門子、做運動,陪他們四處走走。非服務時段碰到長輩,也會很自然的問候一聲:「吃飽了嗎?」

對她們而言,關心鄰里的長輩,本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被問及當志工的心得時,兩人不約而同地回答:「我們都很開心自己快70歲了,還有體力、能力幫助別人!」

劉文湘指出,「佈老時間銀行」計畫實施6年多,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效益。對於初老階段的人而言,擔任志工讓生活有了重心。愈服務他人,自己愈健康。此外,為了服務長輩所進修的知識,也能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派上用場。例如認識老年疾病、用藥安全,學會延緩老化的運動、知識等。

鄰里相互照顧,幫別人,事實上就是幫自己!

此文與全國最大熟齡媒體50+共同刊登:https://50plus.cwgv.com.tw/articles/20038

關鍵字:政策多元包容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50+城市學《熟齡友善城市大調查》:6成網友認為居住地對長者不友善!
自製LINE貼圖課程額滿!台灣最小城市嘉義,如何讓熟齡族變數位玩家?
打造老後不跌倒的家!台北市提供防跌居家修繕補助,讓家更安全
六都第一!侯友宜簽署「氣候緊急宣言」,新北市挑戰2030年減碳30%
50+

50+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50+」生活誌(FiftyPlus)是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成立,台灣第一個專屬50歲前後世代的新媒體與生活風格社群。提供國內外創新、高品質老後生活的方案與活動,顛覆你對老後的思考!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