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本州島最北端的青森縣、隔海緊鄰北海道的「津輕鐵路」,號稱是日本最北的民營鐵路公司,當地除了盛產蘋果,更以文豪太宰治的故鄉聞名於世。
針對這陣子地方鐵路如何對抗疫情的討論風潮,NHK推出一檔特別節目,分析業績重挫7成的津輕鐵路,如何走出谷底、劫後餘生?
圖/津輕鐵路號稱是日本最北、也最老牌的全民營地方鐵路。(圖片來源:官網)
事實上,這條成立於1930年的地方小鐵道,行駛長度不過20.7公里,從起點五所川原站到津輕中里站,沿途僅12站,單趟40分鐘就能走完。規模比台灣人熟知的新竹「內灣線」(全長27.9公里、共14站)還小。
早年,津輕鐵道也有過一段輝煌時期, 1974年曾締造257萬人次載運量,是當時周遭鄉鎮重要的通勤路線。
可惜,後來隨著人口外流,2019年載運量只剩昔日鼎盛峰值一成左右。光靠日常通勤服務,已無法支撐公司營運。
也因此,津輕鐵道不得不努力經營特色觀光列車,推出70多年、每年冬季運行、一天只有三班的「火爐列車」,即是其代表作。在車廂裡用懷舊風的炭爐取暖,享受青森的特色美食(如烤魷魚),窗外盡是雪花紛飛的銀白美景,每年總吸引大批觀光客搭乘。
圖/懷舊風的「火爐列車」,是津輕鐵路最知名的觀光行程。(圖片來源:官網)
不過,今年受疫情影響,上述觀光活動幾乎全部停擺,四月份載客量比去年同期驟降2/3,公司營收更重挫7成。
儘管如此,津輕鐵路每天還是照表操課,未調整發車班次和時刻表。雖然背負公共服務使命,但看著空蕩蕩的車廂,也不是辦法。
為度過疫情嚴峻考驗,今年中開始,津輕鐵路開始在網路上傳「虛擬搭乘影片」,提供許多乘客視角的車輛運行畫面,一來讓愛好者在遠端有乘坐感,二來也藉此販售每天180日圓(約台幣50元)的「虛擬車票」費用。
沒想到推出不到三個月,津輕鐵路便獲得250萬日圓的捐助金額。負責拍攝的運輸部經理館山廣一感激地說:「我們不但獲得沿線居民的捐助,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幫忙!」
不久,他們又開放預購可使用到明年三月底的「未來乘車券」(單日票2000日圓),並附帶列車模型的摺紙贈品,希望旅客在疫情減緩後慢慢回籠。截至NHK節目播出時,已賣出400套未來乘車券。
對於這番挑戰,年逾八旬的津輕鐵路總經理澤田長二郎並不陌生。非專業交通背景出身的他,其實是2004年從貿易公司退休返鄉,才接下這份工作,當時這家地方鐵路累積了8000萬日圓鉅額虧損,前途頗不樂觀。
他接手發動許多改革,如2009年開始在車廂設置「乘務員」,提高服務質感和解說功能。還開發火爐列車以外的觀光遊程,如夏季「風鈴列車」、秋季「鈴蟲列車」、春季「櫻花列車」等。還有許多周邊商品的銷售點子,如今年疫情剛爆發,津輕鐵道就推出結合地方特產(蘋果)花紋的布口罩,果然被搶購一空。
圖/預計明年推出的「雙模式車輛」接駁服務。(圖片來源:NHK)
未來,澤田長二郎還有更狂的點子,那就是可同時行駛於馬路和鐵軌的「雙模式車輛」(Dual Mode Vehicle,簡稱DMV)!打算以此做為津輕鐵路和北海道新幹線的接駁客運,順利的話,明年春季就可上路。
熟稔日本鐵道產業的工學院大學教授高木亮觀察,相較於公營鐵路或官民合資公司,財務實力較薄弱的純民營鐵路,假使未受政府資源支持,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更為艱困,「所以跟地方社區的關係相當重要!」
事實上,這正是津輕鐵路的強項。
在終點站津輕中里站,就有民間團體「津輕鐵路支持者協會」發起募資活動,希望重建百年歷史的蒸汽火車「轉車台」。
沒想到才短短10天,協會就籌得所需的80萬日圓,可見民眾對這條地方鐵道的支持度。而轉車台重啟當天,不僅吸引來自各地的鐵道迷,更讓這些荒廢多年的古老交通設施,成為地方上最新的觀光景點。
圖/由地方民眾主動募資、並成功重建的百年歷史「轉車台」。(圖片來源:NHK)
協會主席高瀨英人透露,今後他們還打算攜手當地慶典、青森三大「睡魔祭」之一的「立佞武多節」,因展示巨大睡魔彩車的「立佞武多館」,正緊鄰著津輕鐵道起點五所川原站。立佞武多館館長菊池忠認為,「津輕鐵路一直在支持地方,現在是我們回報的時候了!」
不只如此,連社區裡的咖啡廳Del Sole也伸出援手,主動設計可可口味、外型如同火爐列車煤炭的「黑炭餅乾」,並將10%收入回捐給津輕鐵路。咖啡店主管辻悅子解釋:「這條鐵路一直是青森的地標,希望大家愛護它。」
圖/地方咖啡廳Del Sole為津輕鐵路設計的「黑炭餅乾」。(圖片來源:NHK)
還有位住在鐵軌沿線的居民小關光雄,在自家土地栽種了上萬株花朵,讓乘客欣賞沿路的美麗風景,「雖然我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希望透過這些花,吸引更多人來搭車,」他笑說。
的確,疫情總有一天會過去,但跟鄰里街坊培養多年、不會被輕易斬斷的地方情感,才是鐵路公司最寶貴、也無法取代的資產。
圖/沿線居民還主動栽種花景。增加津輕鐵路的吸引力。(圖片來源: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