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台灣只有一家公營的「台鐵」不同,日本除了標榜高速、長距離的「新幹線」,全國共有95家地方鐵路公司,其中過半(49家)為中小企業規模,且多數營運狀況都不算好,今年更因疫情之故,許多路線被迫減班、甚至停駛,愈來愈多業者面臨經營赤字。
過去總是全年無休、便宜又安全、為民眾提供服務的地方鐵路,本就面臨高齡少子化、客源減少的挑戰,這波突如其來、百年一遇的疫情,更是雪上加霜。最近NHK製作了一檔節目〈保障日本地方鐵路的未來〉,探討受創最重的地方鐵路公司,如何在疫情下重新振作?
圖/日本鐵道系統相當多元,扮演聯繫各鄉鎮的基層服務角色。(圖片來源:道南漁火鐵道)
首先是增加額外收入,除了日常通勤的運輸服務,還要開發更多貨運或觀光業務。
2018年曾調查全日本鐵路產業的三菱UFJ研究諮詢主任研究員近藤洋平分析,鐵道公司與其一味削減開支、卻可能影響安全,不如設法擴張營收,如調漲票價,或從零售、不動產等層面增加收入來源。
如位於北海道南部的道南漁火鐵道,每天只有38班客運車,卻有多達50班貨運,將當地農產運往其他地方,替公司貢獻約9成營收。即便2016年開通東北新幹線(青森到函館),部分路線也重疊,卻依舊不影響其營運。
為加強觀光吸引力,道南漁火鐵道還推出「Nagamare海峽號」列車,為車廂添加許多海洋生物主題裝飾,甚至曾推出「夜景列車」,並和沿線的小商家合作,讓大家到月台上販售特產,添加鐵道旅程的魅力。
圖/開發觀光特色列車是許多地方鐵道公司的主力對策之一。(圖片來源:夷隅鐵道)
另一家位於青森縣的津輕鐵道,也活用當地特有的雪國風景,推出復古風的「火爐暖氣列車」,每年吸引大批觀光客搭乘。
曾帶領千葉縣夷隅鐵道擺脫虧損的烏塚亮,就發起主打高檔美食的「雪月花號」,後來被挖角到越後Tokimeki鐵道擔任總經理。
今年疫情對營運造成極大衝擊,營收一度比去年驟降9成。但為滿足民眾需求,公司依舊咬牙維持既有的發車班次和運行時間。
然而,上班族和學生等日常通勤乘客,或許可在解除管制後慢慢恢復,「但旅遊業要恢復舊觀,可就困難重重了!」烏塚亮坦承。
也因此,另一種策略就是採取「上下分離式」的操盤路線。
圖/愈來愈多鐵道業者採取「上下分離式」經營策略。(圖片來源:夷隅鐵道)
若把載客服務和車輛運行視為(軌道)上方,軌道和車站等基礎建設就是下方。這幾年,愈來愈多業者開始走「上下分離式」經營路線,拆分兩者業務、交由不同單位負責,不再由一家公司掌控所有細節、背負所有成本。
北陸地區的富山地方鐵道即是一例,今年初,富山鐵道和有軌電車兩家公司合併,不僅讓當地大眾運輸更為便利,之後更由富山市政府負責有軌電車的軌道設備和車站管理,由專精運輸服務的富山鐵道公司負責車輛運行。
而連結京都府和兵庫縣的丹後鐵道,前身為公私合營的北近畿鐵道,已連續虧損快40年。後來,地方政府在2014年公開招標,把日常運輸及乘客服務委託給客運公司WILLER,丹後鐵道只負責設備維護和沿線車站管理。
圖/人口持續減少的日本,地方鐵道公司的基礎客源日益減少。(圖片來源:NHK)
WILLER Trains總經理寒竹聖一解釋,公司接手後不僅安排更密集的班次表,確保每小時至少有一班車,更協調周遭客運公司配合到站時間發車,方便乘客銜接行程,還利用車廂運送農產品,提供更便捷的物流服務。
往後,地方鐵路要存活不能只靠傳統業務,「必須跟計程車、巴士、觀光景點一起並肩作戰,才能度過這次危機!」寒竹聖一強調。
雖有專業分工、財務獨立的好處,但上下分離式經營並非全無風險。工學院大學教授高木亮就提醒,由於受委託的民間業者無須背負政策使命,常會採取利潤極大化的短期速成策略,對路線經營和鐵道服務較無長遠思考。
當人口持續萎縮、且不斷往都會集中、加上疫情的震撼,地方鐵路想重回往日榮景,不僅難度愈來愈高,也可能引發這一行的巨大變革。
儘管狀況不盡相同,但看到日本的現狀,軌道愈蓋愈多的台灣,是否也該提早應變?
圖/遭疫情重擊的地方鐵道,該如何走出迷途?(圖片來源: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