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邁但未凋零,疫情下美國二手書店逆境求生

年邁但未凋零,疫情下美國二手書店逆境求生 阿凱迪亞(Arcadia)的二手書店The Book Rack店主凱倫.克洛普(Karen Kropp)。圖片取自粉專downtownarcadia
作者:中央社
日期:2020-11-04

「挑戰不只是疫情,很多老顧客搬家、過世了」,白髮蒼蒼的凱倫站在書店櫃台25年了,76歲的她仍守護這滿屋子似乎快被時代淘汰的書本,每天戴著口罩迎接上門的愛書人。 

歷經大型書店競爭、線上閱讀普及,這家位在洛杉磯郊區阿凱迪亞(Arcadia)的二手書店The Book Rack還沒有被今年疫情打倒。對比外頭冷清的街道,書牆包圍的小店怡然獨立,客人穿梭書架之間尋寶。

書香伴隨人氣,這一幕在2020年的美國格外珍貴。店裡客人比街上行人還多,人人謹守玻璃門上貼著的防疫指示「戴上口罩」。雖然看不出面容,大部分是頭髮灰白的銀髮族讀者。

祖母級店主凱倫.克洛普(Karen Kropp)站在櫃台後為客人結帳、收取交易的舊書;有時扮演書友,依照客人喜好推薦下一本書。80幾歲的派特.瓦倫蒂諾(Pat Valentino)說:「凱倫知道我喜歡什麼,問她就對了。」

凱倫也會參與地方社區的活動。圖片取自downtownarcadia圖/凱倫也會參與地方社區的活動。圖片取自downtownarcadia

牆上掛了美式足球綠灣包裝人隊徽,凱倫介紹自己來自威斯康辛州,25年前搬來加州定居,在這家書店工作10年後,從前任老闆手中接下書店,經營15年多了。

在這個電子書、線上購物漸漸取代實體書店的年代,這家街角書店還是得到一批粉絲支持。

凱倫說:「很多年紀大的人還是喜歡實體的書本。他們喜歡看得到、摸得著,在店裡隨意逛逛。花時間去挑選看哪個作者,看看書的封面來挑一本書,再決定要帶走哪一本。」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退休人士麥可與羅斯夫婦將出門旅行,特地來逛逛,挑幾本書在路上看。麥可形容書本就像老朋友,閱讀經驗是電子裝置難取代的。「我喜歡夜裡在不同燈光下讀書。書本就像我的老朋友,每當我讀到一本書的尾聲,都會覺得有點不捨,因為這些人物全都要消失不見了。」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全球大流行,書店外的世界,正慢慢從全面隔離的末日場景中恢復活動。身為書店老闆和一週讀5本書的重度讀者,凱倫珍惜這家小店保存的人與人之間交流互動,以及從地板擺到天花板的各類小說帶來的精神享受。

「我沒有太多機會出國,但我藉著書本遊歷世界」,凱倫說,店裡的客人有世界各地旅行的經驗,經常向她推薦哪本書寫哪個國家特別寫實。此外,她愛讀歷史小說,在特定的具體時空中享受作者添加的想像力。

儘管忠實顧客相挺,疫情衝擊一度使凱倫關店。唯一員工米娜(Mina Kasama)7月在募資網站為書店募到8143美元(約台幣24萬元)。米娜說,凱倫待她就像阿嬤,希望凱倫知道她和這間店對社區有多重要。

去年剛退休的珍娜.柯斯威爾(Janet Cerswell)開了一小時車來捧場,因為她在報紙讀到書店面臨關門危機。珍娜說:「我喜歡讀書,更支持在地商家,一定要來支持。」

實體書店雖然年邁,但還不見凋零。店裡唯二的年輕客人是住在附近的學生,對他們來說,逛書店經驗非常珍貴。頭戴棒球帽的年輕人說:「對我們這一代,讀書仍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現在書店很少見,我喜歡來這裡,永遠可以找到圖書館找不到的書。」

本文轉載自2020.10.26「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關鍵字:地方軟實力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除了賣書,獨立書店還能靠什麼撐下去?
結束13年的誠品時光,新台東故事館再續未竟之夢
串連70年的在地回憶,台中最老文青聖地「中央書局」回來了!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通訊社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面對數位時代的挑戰,期待運用創新科技,開創大未來。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