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丼的意思,在台灣人來想,便是一種日本蓋飯,有人說,丼最初是盛裝米飯或麵條的容具,從前生活清苦,井物中多了點梅子等配菜,丼這個字象形意義很強。有點像日治末期戰情吃緊,學生只能吃的「國旗便當」,白飯中間只有一顆紅色梅子,像極了日本國旗。
隨著吉野家、松屋等來台設立支店,現在的台灣人最常遇見的丼物便是牛丼(ぎゅうどん),將牛肉片蓋滿一碗米飯之上,便宜又大碗,這牛肉蓋飯當然是從明治維新解除禁肉令後才開始的,慢慢的因著洋食進入,又有親子丼、他人丼、カツ丼(豬排丼)、天丼(てんどん)、鰻丼(うなぎどん)以及散壽司、海鮮丼等的開發,丼物儼然是日本國的國飯。
圖/和牛丼飯,真是奢華!
日治時期丼物早就進入台灣。考諸中央研究《臺灣知識日記庫》裡先賢的日記,無證黄旺成、林獻堂、吳新榮等人記載,發現親子丼在日治時期顯然非常普遍,一碗蓋飯(丼)上面舖滿雞肉和雞蛋,雞之父母和孩子都獻身來祭咱們的五臟廟,日本人呼之為「親子丼」( Oyakodon,おやこどん),這好聽的名稱,似乎可讓毀雞全家的罪惡感減少一些。
如果用了雞蛋,但不要雞肉,而採其他肉類,那就叫「他人丼」,因為沒有親屬關係在。
海鮮丼(かいせんどん)是在白飯舖上魚介類的刺身的一種丼物料理,於北海道、東北地區開始而風行全國,這本是因為從前江戶前日本料理師傅採刀鋒與魚肉紋理呈90度垂直的「頂絲切」成完整方塊狀,所以會切出一些不規則的碎肉,棄之可惜,便成為員工食用,舖在醋飯上的美味餐點,後來成為正式佳餚,名為「散壽司」(ちらし寿司)、海鮮丼便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台灣經濟部商業司這幾年來推行台灣國飯不餘遺力,所謂台灣國飯就是滷肉飯(南部說肉燥飯),也相當鼓勵業者發揮創意,製作各式各樣的滷肉飯;丼物對日本人來說就是一種國飯,但是看來他們的花樣還是比較多,我們有待努力的空間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