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回被一位在新竹在地饕家帶到一家朝食餐廳「欣園」,現場遇見大「小籠包」,名為小籠包,實則包子其形甚偉,約有一般小籠包的兩倍大,一籠八粒擠在小蒸籠裡,一打開,氤氤氲氲,像極了大胖子擠在蒸汽烤箱裡一般。
這家店山東人創立,已傳承給台語流利的第二代,其父臨終時,召兒子至榻前,再三叮嚀:斤兩不能偷,所以到現在仍便宜又大碗。
小籠包大胖子形大而內餡飽滿多汁,但因份量厚實,所以捏包子摺只是求其黏貼,至於摺幾手就不重要了,有句話說:「包子有肉不在摺上。」意思是包子好不好吃,關鍵在內餡,和表面手工揑出來的包子摺數無關,所以後面又接了句:「肚裡有貨不在嘴上。」
圖/大小籠包。
高雄有家著名的「興隆居」,也賣一味「湯包」,每粒的份量自不輸給這家欣園,而且要用大籠床來製作,否則來不及供應客人需求;桃園有家「九福包子」店的包子,一桌人揑包子,手忙到沒停過,所以就是將麵皮合起來就對了,摺什麼景啊?
那為什麼非得要包那麼大一粒小籠包?老闆索性擺白了講,先代開店時認為給人吃得飽最重要啦!看來是講究吃飽不吃巧,要給小老百姓拼粗飽的啦!
台灣很多店家就是在這樣的概念下,讓許多食物都變胖變大了。比如基隆的燒賣比香港點心樓裡的燒賣就要大上兩倍。傳聞燒賣被養肥了是從那家「阿本排骨燒賣」開始的,當時創作時,特別去訂製比一般扁食大兩倍的麵皮,然後就地取材,用鯊魚漿取代港式的肉餡,再添入豆薯、油蔥揉製而成,自這種大燒賣問世後,基隆的燒賣就全比其他地方大一倍了。
吾友去中國溫州工作,向他打聽有無台北的「溫州大餛飩」?將他的實際體驗以及我的田野調查,證實溫州有小餛飩,原型呈小巧皮薄而餡多。據聞在二十世紀30年代,由一位名叫陳立標的開始挑擔叫賣,他長得人高馬大,地方上乃呼為「長人餛飩」,其形有如台灣古早的扁食,為什麼來台灣卻長成大個子了?
大約日治時期的1930年代,日人招募大批溫州人來基隆、金瓜石採礦,或當碼頭工人,餛飩小巧皮薄固然美味,然而勞力工作者要的是要迅速填飽肚子,所以溫州餛飩也發揮台灣人養神豬去比賽的精神,愈來愈肥大,後來台北標榜的溫州大餛飩,推斷大部份應是基隆溫州人的第二、三代到大城闖蕩出來的名號。
拼粗飽者當然是庶民食物,只是太過強調吃飽不吃巧,台灣人的體重就越來越嚇人,不知地球自轉會不會越來越載不動,變慢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