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夫專欄】佛心來著!桃園客家菜包

【魚夫專欄】佛心來著!桃園客家菜包
作者:魚夫
攝影:魚夫
日期:2019-12-20

客家菜包不是素食,裡面也包有豬肉末和碎蝦米、香菇、刨成粗絲的蘿蔔,再添鹽、灑上胡椒粉等拌均炒熟,然後手抹油搓圓糯米糰,在手心壓成圓餅形,周圍較淺,中心厚,利用手掌虎口來撐住米皮,將內餡包入,收口向下,揉圓,再沿表面揑出一條脊線來,然後放入蒸籠裡,蒸煮過後即可食用。 

糯米團客家話作「粄」,也就是福佬語裡的「粿」,客語「打粄」,就是「做粿」的意思。客家族群的來源眾說紛紜,大抵是居住在華北的人南遷後,不得已從麵食為主改為米食,再以客家創意創作出有如餃子狀的菜包來祭祖,將麵團塑成橢圓形的餃子狀來祭拜祖先,因為外貎看起既圓滾滾又胖嘟嘟,和古早時期用來裝豬隻去市場販賣的豬籠極其相似,所以又有個別名叫「豬籠粄」。

【魚夫專欄】佛心來著!桃園客家菜包_img_1客家食物琳瑯滿目。


要吃到客家菜包也不難,搭桃捷到A21環北站下車,出站即是桃園大城之一的中壢,客家美食正在召喚著饕客,呼叫計程車前往中正路與中原路口,就有兩家客家美食的專賣店:「三角店客家菜店」和「劉媽媽菜包」,看來算是良性競爭中。

中壢最早是漳州人入墾,後來因為地貧和水源不足所以陸續棄地離去往桃園北區發展,1737年(清乾隆2年)粵籍客家移民墾首薛啟隆率墾戶數來開墾,因為北區已被佔滿,只好在南區發展,蓽路藍縷終於形成今之中壢、平鎮等客家大本營,1826年,竹塹地區發生閩粵械鬥,粵人不敵,避難於中壢街區東,亂後乃逐漸形成街肆,稱中壢新街。

所以要品嚐客家美食,中壢自然是首選之一。就拿菜包(豬籠粄)來說,有原味、地瓜及艾草等不同的口味,其中所謂艾草的口感,是因為這種植物是生長於墓地附近的野草,但這野草民間一般認為有避邪的神效,客家語稱之為「艾粄」,古早時代,清明節打艾草粄是客家庄裡的家家戶戶必做的差事。

其次,台灣客家裡著名的覆菜(客語發音:phuk chhoi)不可或缺,此乃傳統的客家醃菜,以芥菜為原料,醃製後曬成半乾擠入一般瓶口縮小的瓶甕裡,將開口封緊倒插於蔭涼處保存,約經一年,再拿出來食用,其味甚美,尤其下飯,客家人說:「阿婆䀆好食覆菜傍飯。」(阿嬤喜歡吃福菜配飯)。

覆菜的氣味芬芳,因此取其諧音,雅稱為福菜,我說的中壢這兩家著名的店家當然也有,且品相繁多,舉凡客家香菇蛋米粽、菜脯豬肉米粽、蛋黄碗粿、甜碗粿、菜脯碗粿、大草包、芋頭包、鹼粽、芋頭巧,紅粄(紅龜粿)裡圓桃型、勾桃型、壽龜型等等,應有俱有。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也不知是什麼巧思,將客家人的食物統統聚攏起來讓人可以One Stop Shopping,小小的兩家店還24小時不眠不休的服務,真是佛心來著啊!

拍得影像分享:



關鍵字:旅遊北部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魚夫專欄】尋找中華商場的美味
【魚夫專欄】來說一風堂的一號店
【魚夫專欄】吃麵又吃驚,桃捷美食雞玉錦拉麵
魚夫

魚夫

漫畫家、評論家、電視台總監、名節目主持人、動畫公司老闆。在將屆半百之年自求隱退,毅然決然離開台北,移民台南,開始樂活人生,尋找新生命。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班。自1982年至2004年曾任職報紙、廣播、電視台等媒體,已自弘光大學退休,現為台南應用大學榮譽教授。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