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從中南部,像我這種四、五年級生,初來台北都曾經有被不便宜的物價嚇一跳的經驗。
母親大人說,她曾經聽聞村子裡有位婦女到台北來尋親,一出火車站因為天氣炎熱,見人叫賣西瓜,便點來一盤,算帳時,聽店家報價,眼淚馬上掉了下來,這不只貴得咋舌,還貴得叫人心痛。
朋友聽聞我轉述這則故事,也來分享他的經驗,說年輕時到台北玩,搭火車到台北,當時站前有許多攤販,因為飢腸轆轆,便就近解決,哪知那一餐花掉了他大部份的盤纏,不得已,回程只好搭公路慢車,慢慢的「凸倒轉去」。
這位朋友所說的站前小吃,是因為戰後許多中國來台求生存者趁亂於站前出現一大片違章,為了自力更生,便賣起了各省份的燒餅、油條、豆漿、水餃、鍋貼、酸辣湯等,至於火車站往西的西門町中華商場則是在1949年,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後,才有暫時安排難民(或稱「榮民」)的所在,再經改建而出現的八連棟新建築。
我聽閒美食作家焦桐有則故事,1980年他以關懷瑞芳礦災家屬,而創作新詩〈懷孕的阿順嫂〉,榮獲時報文學獎,獎金四萬元,當下馬上到西門町的「鴨肉扁」吃三碗鵝肉,如此吃吃喝喝,一個月就把獎金花完了。
圖/從前中華商場「點心城」,現在台北車站二樓以「小南門點心城」之名重新開業,酸辣還在。
焦桐拿獎金來吃「鴨肉扁」那一年,我剛上大學,從南部來台北,因為學校規定制服必須配領帶,打探消息一番後,知道去中華商場貨色最多,也最便宜,乃動身前往,也在西門町遇見了「鴨肉扁」,走了進去,也沒注意菜單,只發現原來賣的不是鴨肉而是鵝肉,遂食指大動,點來一碗麵一盤肉,算帳時,雖然眼淚沒掉下來,但買領帶的錢已經不夠了,只好擇日再來。
老實講,後來才知道當時的鴨肉扁係台北的美食名店,從1950年代就開業了,本來也有賣鴨肉,但鵝肉卻較受台北人歡迎,索性專賣起鵝肉,進得店裡,就是點麵、米粉和鴨肉切盤等,滋味甚美,我因貪食吃多了,難免要付出代價,只是後來再去鴨肉扁,其實也沒覺得那麼貴,可能是初來台北,給南北物價差異太大所震驚了吧?
然而也自此見識了西門商圈,尤其是中華商場,那本來是隨著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後,政府權宜沿著行經中華路的鐵路東側,搭建三列臨時性質的竹棚,低價出租供居民暫住且擺攤維持生計,只是因為環境髒亂,有如貧民窟,乃於1961年改建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且命名為「中華商場」。
中華商場裡的店家無奇不有,各省小吃更是豐富,我從此經常穿梭其間,一家家的去享用各省美味,有一回,看見一群人圍攏起來聊天,南腔北調,居然溝通無礙,講台語嘛也通,真是令人嘖嘖稱奇!
1992年中華商場除役了,當時無網路,記憶中的店家想找得回來,僅能靠口耳相傳,現在網路發達了,一個個店招重新出土:「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致美樓」、「清真館」、「老陸餡餅」、「老夏水餃」、「上大人酒釀湯圓」⋯⋯等等,中華商場籌建於1960年,而我也進入花甲之年了,六十年後,往事不單只能回味,我還要去找出來。
用手機拍回影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