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政府決定將鄰近政治經濟中心的陸軍總部與聯勤總部所在地(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開發為商業區,於是在1971年9月將聯勤總部遷至臺北南港(忠勤營區),1972年5月再將陸軍總部遷至桃園龍潭。
然而,計畫趕不上變化;蔣中正總統於1975年4月5日遽逝,政府遂決定將總統府前方不遠處這塊原定要開發為商業區的土地,改闢建為紀念蔣中正總統的「中正紀念公園」,園區內包含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及音樂廳等三項大型建築;並將原本計畫在此建設的商業區,沿著信義路大幅東移四公里到國父紀念館以東的聯勤四四兵工廠一帶,再加入住宅區與文教區的規劃,欲打造成臺北市的副都市中心,並定名為「信義計畫」,於1976年5月對外公開。
1978年8月號的《房屋市場》雜誌,刊載了信義計畫區規劃圖。
當年臺北市政府將國父紀念館以東地區變更為特定專用區,目標為設置新市政中心及次商業中心,引導都市均衡發展,以疏解西區(臺北車站、西門町一帶商圈)的擁擠,並促進東區的繁榮;以及增進當地居民生活便利,再配合住宅發展政策,興建完整的示範性新社區。並在後續的第二次通盤檢討案中,大幅擴增此計畫區內的商業投資誘因,以吸引跨國性的金融服務或高科技的資訊產業。
因此,信義計畫區是臺北市建城百餘年來,唯一有超大完整街廓設計、具備完善都市規畫設計的商業發展區,而此商圈最大的特色,是完全針對都市人休閒購物的需求設計,加上市府刻意規劃相當多的造景,使得進駐的百貨商場和企業大樓各具特色。
國父紀念館一帶 1982 vs 2018
臺北市信義計畫區的範圍為基隆路一段、信義路五段、松德路、忠孝東路五段所包圍之處,總面積達153公頃。早期,區域內的土地皆為國防部所有,聯勤四四兵工廠即坐落於此,周圍設有不少眷村(四四南村、四四東村、四四西村),就地安置在兵工廠工作的軍眷家屬。
而上述單位陸續搬遷後,這一帶經政府規劃,依用途分別規劃為住宅區(如松智路、松勤路一帶)、商業區(如松壽路、松高路一帶)、文教區(如博愛國小、興雅國中)等。不過,原本信義計畫裡提及的「中央圖書館」,後來改移到中山南路20號(中正紀念公園西側「大中至正」牌樓對面),於1982年10月12日開工,1985年11月1日竣工;1986年9月28日,國立中央圖書館新總館正式啟用,後於1996年1月31日更名為「國家圖書館」。
讓我們透過幾張航測影像,一窺信義計畫區在這半世紀裡的變化吧!
常逛信義計畫區的朋友,對於 A4、A8、A9 這些代號應該不陌生,它們是當地百貨公司的分店名稱,那麼這些代號是怎麼來的?又代表了什麼意思呢?
事實上,這些代號是信義計畫區內每塊土地專屬的街廓編號,A代表商業區,數字則是每塊地的編號。
當年在信義計畫裡被賦予編號的土地,皆是荒煙蔓草,入夜甚至可以聽到青蛙呱呱叫的聲音,宛如樸實的鄰家女孩;不過隨著年紀的增長,女孩風韻漸生,如今已蛻變為綽約多姿的輕熟女,亦見證了信義商圈的華麗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