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5月15日開幕的台北士林「陽明戲院」,即將於2019年9月15日後暫停營業,這座建築長達64年的歷史至此告一段落,然後將拆除改建為地下2層、地上7層的商業大樓「陽明廣場」,預計2年後完工,1~3樓與B1為商場,B2是停車場,屆時陽明戲院會在新大樓的4至7樓重新開業。
在陽明戲院尚未興建之前,士林夜市那塊地方原本是個大水溝,當時已經有小販在那一帶做生意。
1955年5月15日下午1點半,士林商業鉅子趙火木、蘇福忠、陳承岩等人集資100餘萬元在文林路旁建立的陽明劇院,正式開幕。在當時設備算是新穎的陽明戲院很快就吸引了人潮,也帶動小販和生意人群聚周圍。於是,以陽明戲院為中心的商圈日漸茁壯,而成了士林夜市今日的風貌。
不知不覺一甲子過去,陽明戲院成為今日台北市仍在營業的戲院裡,歷史最悠久的一座,第二久的則是西門町的樂聲戲院(1964年8月6日開幕)。
1915年,位於慈諴宮對面的士林市場。
士林地區自古文風鼎盛,其名即為「士子如林」之意,也是因為新潮士子們愛看電影,曾創下在方圓不到一公里的範圍內,密集地開設了五家戲院的紀錄。
70年前,陽明戲院開業之際,士林已有位於大西路的士林戲院。當年,因為蔣中正總統定居士林鎮,政府便將士林與北投兩鎮合併為「草山管理局特別行政區」,翌年改稱「陽明山管理局」。那時被稱做「大馬路」的文林路,其實還是一條小石子路而已。
1960年,洪聰敏取得多數股權成了負責人,此後陽明戲院一直由洪家經營。該家族經營戲院的資歷可溯自日治時期,洪聰敏的父親與日本人合資經營「淡水劇場」。洪聰敏自幼在劇場長大,接掌陽明戲院後,和妻子洪李惜帶著子女幾乎以戲院為家。長子洪傳統將一家人共同打拚的歷程娓娓道來:「一般戲院大約需要七、八位員工,我們都是自家人來做。媽媽、姊姊當售票員,我們四兄弟在機房做助理,臨時有放映師請假或離職,就輪流接手充當放映師。」 這番磨練,造就洪家子女個個皆熟知場務大小事。
士林區戲院的興衰,也和夜市發展及學校遷設息息相關。
1980年的士林夜市,可以看到當時蚵仔煎剛剛漲價為20元。
1961年,東吳大學啟用外雙溪校區,1962年,中國文化學院(1980年改制為大學)創校,1963年,銘傳商專(1990年改制為管理學院,1997年改制為大學)遷到中山北路五段250號;上述大專院校的出現,為士林地區帶來大量的電影觀眾,於是乎,統一(立峯前身)、民族、光華等新戲院相繼問世。
至於名氣遠播國外的「士林夜市」,則始於1959年,一開始範圍僅限於陽明戲院旁的安平街至慈諴宮廟口,四周仍是條條水圳。1970年代以後,圳溝紛紛加蓋、成為新路,攤販聚集更多,夜市範圍不斷擴大,名氣漸漸在全國傳開。
回顧1960年代,士林地區共有五家戲院:士林、陽明(1949年開幕)、統一(1967年6月2日開幕,多年後改名為立峯)、民族、光華,均開在市場週邊,而觀眾大多是士林與北投地區的大專院校和高中學生。
1979年6月,位於中正路279號的光華戲院。位於中正路商圈的光華戲院雖面對熱鬧的華榮市場,有多線公車抵達其門口,也鄰近捷運站,但僅擁有二廳(黃廳與藍廳)的侷促空間,令其難以挽回講究觀影享受的觀眾,最終在2003年9月歇業,走入了歷史。
1974年1月1日,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降編為臺北市陽明山「管理處」,改歸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管轄。洪傳統表示,因為片商仍視他們為郊區戲院,即使有心爭取、也排不到首輪西片。所以在1970至80年代,士林地區的戲院只能以首輪國片為主,偶而上演二輪日片,至於西片,還必須等東南亞戲院播映過二輪之後才能接檔,最快也得等上半年。即便如此,當地依舊有忠實的學生觀眾捧場,好片照樣場場賣座。
1980年代末,國片急速沒落,面對觀眾不願意花錢買票進戲院的衝擊,士林區的戲院不約而同,紛紛專映二輪電影,以圖生存。此外亦順應多廳院的同業潮流,各家戲院開始將一廳隔成二廳,增加觀眾看片選擇,同時減低票房虧損風險。在低迷的電影業景氣之下,士林又遇上淡水線鐵路拆除與捷運施工,業者只能慘澹經營,這時洪傳統的姊妹都已婚嫁,他和四弟各自轉行,陽明戲院也開始聘用外籍員工。
隨著大型影城攻城掠地,老戲院生存更加困難。已有70年歷史的陽明戲院,如今面臨都更,將改建成地下2層、地上7層的商業大樓,戲院建物將在今(2019)年9月15日結束營業之後,立即進行拆除,消息傳出後,讓很多老士林人相當不捨。新的「陽明廣場」預計2年後完工,屆時陽明戲院將會在裡頭的4至7樓重新開業(預計有10個影廳),繼續和新時代的電影愛好者們見面。
陽明戲院都更後的商業大樓「陽明廣場」外觀示意圖,預計2021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