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現在的飲食連鎖店越來越多了,所以便有人到處去尋找「一号店」,相當於英文的The very first 最早的元祖之意,比如星巴克咖啡的一号店我早在1987年在美國西雅圖時就特地去品嚐,那時候,全球就只有一家星巴克。
現在的一風堂在台灣的支店已經開了至少有12家支店了,聽說從2008 年起,一風堂就陸續在紐約、新加坡、首爾、香港等地展店,咱們現在到日本境內一風堂拉麵支店也多得是了,但1999年我則到過一号店,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當時在旅館裡取得一本當地的觀光小冊子,發現了「一風堂」,這是由一位名喚河原成美者於1985年10月創立的,店面很小,只設了十個座位,1995年開始參加東京電視製作的TV Champion 的拉麵職業選手賽,連摘三年鰲頭⋯⋯云云,這一介紹,為了一張嘴,跑斷兩條腿,豈有不馬上起身直奔的道理?
那時節一風堂和一般的拉麵店不同,門外沒有任何拉麵照片,係一家有古風的老店,還是手寫的菜單;一風堂的麵條是細麵,當時就只覺得好吃,並無細究為什麼是細麵?後來我看了台灣支店的桌上都擺著一面小立牌,講解「為什麼要加麵(替玉)」:
極細麵的產生,源自於九州博多漁港,剛開始為了因應漁民漁販的忙碌節奏,故採用極細麵來加速煮成。而現在流行的博多風豚骨底,多數是搭配極細麵,因為極細麵本身很容易就會被湯浸軟浸爛,繼而影響口感。為了解這個問題,傳統做法是一開始不會放很多麵,大約是100~120g,讓客人早點吃完,減低麵條浸湯的影響,吃到差不多就來「替玉」,即是加麵,師傅在碗中放入新鮮煮好的麵,客人就能繼續享受軟硬適中的口感,整體口感比一口氣放兩個麵好得多。
圖/日本博多一風堂拉麵門口大排長龍。
博多是漁港,和福岡是雙子城,大抵以那珂川為界,川上築有「福博相逢橋」連繫,兩城合併地名幾經爭議,但如談及美食,諸如拉麵、烏龍麵、牛腸鍋(モツ鍋)、水煮雞(水炊き)⋯⋯等,大都行博多之名,日本三大拉麵名物,即札幌拉麵、喜多方拉麵和博多拉麵,沒有人會說是福岡拉麵。
聽聞一風堂於2005年獲得「拉麵大王」的無上光榮,這不知是要把也從福岡發源的一蘭拉麵、長浜拉麵的面子往哪擺?
2019年,經過了20年,我又想起福岡,乃欲舊地重遊。且想再度見學一風堂原本在福岡市最熱鬧的中央區大名一号店,可是一旦站在門口,卻猶豫不決了,因為比對從前的照片,木質老招牌是一樣的,店裡裝潢完全不一樣,從前是老伙仔出來招呼,現在則是位高大的型男為人龍裡的人們安排座位。
走進裡面,更是揑了把冷汗,雰囲気(氣氛之意)都不一樣了,牆上落英文的標語:Ramen for Everyone, Smile for Everyone, “Arigatou” from Our Hearts,大意是為了大家煮拉麵,微笑以對,衷心感謝的意思,但還是不放心,跟店員確認20年前就是這樣嗎?年輕的店員很驚訝的說:「20年前你就來過哦?」看他年輕臉龐的表情,只差沒叫我阿伯了。
點來看板料理,不就是赤丸和白丸拉麵那兩味嗎?大致味道沒有走精,這才放下心來。這找回一号店的意義是什麼呢?應該說,好像害怕這個世界變得太快、太多,而那些年輕的滋味不復重逢,法國思想家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我也要說:「我吃故我在」。
★影片分享:這回一定要把一風堂拉麵的原始風味找出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