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永遠有世界上最好的派對、最好的主題、最好的服飾、最好的音樂,這就是夜晚的紐約,讓人捨不得睡覺。想想巨星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的勸勉:「你不應錯過紐約的魅惑和狂野。」
不論消費多少,紐約最典型夜生活的內容都離不開「逛藝術館、吃一頓飯、看一場秀、進小酒吧、住一夜酒店」。
很少地方像曼哈頓一樣,在如此狹小的地方擠進這麼多美術館。第五大道八二街和一○五街之間,被稱為「博物館大道」,這裡雲集了十餘家重量級美術館,如熠熠生輝的美麗珍珠。初出茅廬的藝術家、音樂家和學生往往被下東區的低廉租金所吸引,他們在80年代紛紛搬到這裡,將下東區變成了文化消費目的地。
圖/紐約豐富的藝術能量,為城市注入強烈生命力。
後工業時代的當代藝術,都集中在切爾西區,你會看到一排排19世紀中期修建的棕色磚房掩映在樹叢中。這裡曾是老牌工業區,留下為數不少的廢棄廠房,深受文藝愛好者的青睞,隨著SOHO畫廊區租金高漲,許多畫廊和藝術家轉移到地價相對較低的切爾西區。
除了上述藝術區外,還有布魯克林的丹波(DUMBO),名稱來自「Down Under the Manhattan Bridge Overpass」(曼哈頓橋下區域)的縮寫。與曼哈頓下城隔河相望。隨處可見彩色塗鴉,覆蓋了廢棄倉庫改建的工作室和個性商店的外牆。
和切爾西類似,19世紀末這裡本來是工廠區,70年代末SOHO區地價上漲,藝術家們為尋求新的發展空間,來到這座荒蕪的濱河小鎮,將倉庫改建成時尚氣息的LOFT空間。現在還可以看到工業時期留下的黑色鵝卵石街道和貨運鐵軌遺跡。2007年,這裡定為紐約市第90個歷史保護區,引導更多舊空間改造為設計工作室、畫廊、劇院、書店和咖啡店。
如果你喜歡看好萊塢電影,一定在電影裡見過丹波,因為不少電影在這裡取景。《女人香》裡的盲眼退休少校開著法拉利帶著年輕學生在這一帶飆車;《紐約我愛你》中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扮演的猶太女孩和未婚夫見面的地方,也在丹波的布魯克林大橋公園。
在紐約,你會看到形形色色的藝術家,各種光怪陸離的美術館和音樂吧,展示著世界一流藝術。紐約之所以是紐約,是因為有屬於自己的藝術性,這是歷史的沉澱、獨一無二的氣質。
❝藝術永遠都是最吸引人的,對一個城市來說,這是靈魂所在。 ❞
除了藝術,紐約夜生活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個體性。在紐約享受夜生活的人,有一半不是紐約人,而是來自各地的遊客和住在附近的居民。有人統計過,在夜晚的曼哈頓島上「瘋癲」的300多萬人,本地居民不超過100萬。
全球化催生了龐大的商業模式,大型連鎖店占據每個城市最好、最繁華的地段。但人們愈來愈呼籲個性化。漸漸對連鎖店千篇一律的模式和毫無個性的商品倒胃口,更喜歡「十站式購物」:在不同地方購買不同商品,為得到購物過程中的陪伴和儀式感,這是只有小店鋪、小商家才可以提供的。紐約在這方面得天獨厚,沒有一個城市有這麼多移民;在同化移民生活模式的同時,保留他們文化的特異性。
勞工部統計,2015年共有2630萬外國出生的移民在美工作,占勞動人員的16.7%,移民家庭貢獻1069億美元稅收。從2004年到2014年,移民占了美國勞動力擴充的47%。其中,西語裔人口占移民勞動人員的48.8%,亞裔為24.1%,白人為16.8%,非裔為9.2%。移民不只是生活在底層,據統計,移民或移民子女建立了40%的《富比士》500強企業,紐約州的移民比例更達到了22.6%。
❝移民帶來了勞動紅利,也帶來母國文化,為所在城市注入新鮮血液。❞
最先在紐約開展生意的是猶太人,大部分從手推車起家,走街串巷叫賣物品,發展為實體店,以零售商的面目出現。每個國家的移民都因獨特文化傳統,而有自己的銷售領域,比如說華人集中在餐飲業,巴基斯坦人喜歡雜貨鋪,俄羅斯的麵包房,多明尼加的裁縫鋪。
圖/林立的個性店和前衛品牌,是紐約特有的風格。
如今,新的企業家移民愈來愈多,而且幾乎全部來自富裕國家,帶來大量的資金和獨特的文化,涉足高級服務業和奢侈品行業。
時代愈來愈呼喚個性化和小眾化,有生意頭腦的商人都以抓住夜生活商機為目標。大型連鎖店雖然依然占據著最昂貴地區,但有品位的小眾商店也生機勃勃,甚至比以何時候都更有活力。舉個例子,曼哈頓下城的「柯察街」。
柯察街十分狹窄,只有六個街區長,是下東區最著名的商業街道,布滿玲瓏剔透的精品店和小酒吧。社區幾乎都是歐洲移民,僅包括少數拉丁美洲和亞洲的移民,以及「新波西米亞」藝術家和充滿創意的年輕人。
但以前可不是這個樣子,文學評論家歐文.豪(Irving Howe)曾用尖銳語言描述:「這裡亂七八糟,很難讓人喜歡。公寓擠滿了過度擁擠的大家庭,所有人都在瘋狂地搶占空間。」當時除了猶太人的肉店、糖果雪茄鋪子、各種各樣的廉價零售店鋪,還有如小蜜蜂般的小販滿街飛舞,讓整個街頭擁擠不堪。在大多數美國人眼裡,就是骯髒吵鬧的猶太裔貧民區。
圖/大量接納外來移民,並且包容其展現母國文化,成為紐約獨樹一格的城市魅力。
到了50、60年代,城市規劃委員會終於看不下去,聯合當時市長,借助聯邦基金和城市基金,拆除了亂七八糟的分租公寓,啟動高層住房項目,甚至禁止手推車和街頭販賣。導致柯察街居住人口減少,食品商店關閉,卻產生另一個良性結果,高端零售商和服務業出現了。
整治後的街面乾淨整潔,租賃也須透過政府許可,小型博物館、禮品屋、酒吧、有個性的咖啡館迅速湧進來,這種氛圍又反過來鼓舞了這條街的產業鏈。人們發現,抓住夜生活才是商機所在,這種商業模式最符合紐約的精神。
到了2015年,6個街區就有18家餐館和9間酒吧,還有7家畫廊。在這,你看不到千篇一律的商品,原創性和個性審美才是主流。每年五月,這裡會組織春季藝術月,商家盡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獨特。在九月紐約時裝週,柯察街會舉行藝術時尚之夜,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會和當地設計師一起參加街頭聯歡。
紐約是城市兩面性的最好範例。白天屬於金融和政治,是剛性的,但到了夜晚,紐約是屬於文化和藝術的,是柔性的,產生一種溫存的包容性。這種柔性不僅為城市帶來色彩,也貢獻了紐約服務業43%的銷售額。對一些下午六點才開門的小酒館來說,夜晚才是關鍵。
圖/本文節錄自《夜經濟》,時報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