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東京,人們想的一定是熱鬧的新宿和歌舞伎町。然而,隨著全球化興起,日本小型經濟體也面臨跨國和本國的連鎖店與超級商場的競爭。2009年《東京政府都市報告》調查,東京小型商業體(少於5個員工)數量從1997年的9.3萬個;減少到2007年的6.3萬個。
而東京夜生活之所以有魅力,恰恰因為當地商業街充滿了傳統美學,同時也靈活地提供人們需要的現代產品和服務。
❝我們看到的東京,是歷史感與潮流化並存的,是東西文化結合的。❞
我們不妨拿兩條小街來具體分析。一條是麻布十番,一條是下北澤。
麻布十番位於市中心南郊,因修建地鐵南北線和大江戶線而成為主要商業街。始於江戶時代,這條街上很多小餐館和日用品店,已經有200多年歷史了。但這條街並沒有陳舊氣象,即使是小巷子,也能在那些小而精緻的高級餐館或商店裡找到自己想要的高品質服務。
圖/城市夜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質密切相關。
下北澤位於東京西郊,在小田急和京王井之頭鐵路交叉口,離市中心只有很短路程。縱橫交錯、歪歪扭扭的街巷,讓汽車很難駛進。一度商鋪林立,野蠻生長,從雜貨店、五金行到剃頭店都有。後來小店鋪被很多精品店、酒吧、餐館和美髮沙龍取代,吸引時髦的人群前來。
麻布十番以時尚和美食聞名,夜晚坐滿來自各地的饕客,小餐館座無虛席;下北澤則以音樂酒吧、小劇院和復古精品聞名。麻布十番有優雅的法式點心店,色彩斑斕的馬卡龍;下北澤的24小時外賣店,則飄出納豆的濃郁香氣。
雖各具特色,但也有相同點。首先,麻布十番和下北澤都是「倖存者」,維持一種特殊的氛圍,讓它們有濃郁的「日本風味」。
受西方文化影響,麻布十番這裡有法國餐館、巧克力作坊,隔空照搬過來的法國咖啡館。很多開店人的靈感來自他們在紐約生活的體驗,所以西化是麻布十番最初的選擇。但現在西化已經不是唯一選擇了,一些店模仿「韓流」或有亞洲特點的風格,甚至再現「被遺忘的日本人」,各種各樣的風格共存於此。
下北澤也受西方文化影響,不過這裡的商店走的不是高級優雅路線,而是紐約東區常見的復古精品,或布魯克林威廉斯堡的音樂酒吧。
顧客來到麻布十番和下北澤,就是為感受截然不同的原真性。他們不僅要有形的商品,更想在充滿商業不確定性和文化遺失的地方,找到「懷舊」「恢復」甚至「反抗」的氣氛。
80年代中,麻布十番路邊立著一個醒目看板:「港區裡的西藏」,形容公共交通難以到達的地方。東京核心劃分為23區,麻布十番占據河流低地,歷史上與城市其他部分是隔絕的,長時間都做為東京的「西藏」存在。
雖不利吸引顧客,也因此保留原生態。麻布十番靠近有名的夜生活區六本木。1984年一家高級迪斯可舞廳搬到這,是狂亂投機的「泡沫」經濟產物,幫麻布十番塑造了一個高級商業區形象。可惜好景不長,因快速上升的房價和隨之而來的泡沫破碎,而災難不斷。
但很快迎來翻身機會。21世紀初,這裡修建了第一座地鐵站,帶來一波投資潮。三年後建起「六本木之丘」,這是座巨大的、高樓林立、混合使用的開發住宅社區。為麻布十番帶來新人口,奢侈品店、獨立產權公寓、高級餐館、金融辦公室、電影院和博物館競相湧進。
圖/各國城市都面臨同質化大型連鎖店入侵的挑戰。
如今漫步街頭,你還會看到很多老舊低矮的建築,常有一塊牌匾,告訴你該店正舉行百年店慶。很多世代做買賣的老闆對這有依戀之情,翻新了舊的木質建築,讓它們看起來古樸,但清爽乾淨。你能看到星巴克,白人母親推著嬰兒車路過,同時看到隱藏在大招牌下的典當鋪、美髮店、居酒屋和音樂吧。
能夠生長出一種既有「和風」又有「世界大同」的混合氛圍,需要複雜的策略,麻布十番沒有採取模仿其他商業區的老套模式,而是用更加當地語系化的方式接受全球化,巧妙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和歷史遺產。
❝現代與傳統,世界和日本,完美地在這裡融為一體,讓人產生一種時空重疊的感覺。❞
下北澤的發展方式不同。你會遇到很多酒吧,一直經營到凌晨,喝醉了行走也不必擔心,因為這裡的人多半步行,很少汽車經過,周邊區域一個紅綠燈都沒有。
這裡街道狹窄,很多小胡同,無須大型交通工具就可遊歷整個區域。在室內設計與建築規劃中,有個名詞叫「人體尺度」,指能讓人產生舒適感的範圍和安全限度。如果不清楚日本城市的人體尺度,不妨來下北澤走一走。
人體尺度狹小,導致店鋪密集,北邊有服飾店、異域風情的咖啡店、裝修精緻但價格合理的法國和義大利餐館,南邊則有酒吧、俱樂部和二手服飾店。但一樣有連鎖店,這種混搭模式讓下北澤成為東京最有活力的購物區,並以「潮人」和「地下文化」聞名。
圖/如何讓在地街區保有商業競爭力、且兼具文化本質,是每個城市如今面臨的難題。
但下北澤也有自己的傳奇。這地方是1921年關東大地震後被開發成住宅區,二戰期間奇蹟地躲過轟炸,讓傳統建築和文化得以保存。戰後許多小販聚集到車站,形成一條黑市。因缺少政府干預,混亂無序的商業模式一直持續。
和麻布十番不同,下北澤沒有悠長歷史,二戰幫北澤創造了特點。第一,幸運地躲過轟炸,使其維持以前方便行人、狹窄街巷的結構。第二,車站附近的黑市,使這區成為吸引大家購物的地方。它沒有傳統「和風」文化,但找到了自己的原真性,就是嬉皮文化。
1982年成立的「本多劇場」,也成為戲劇愛好者的朝聖地,很多小劇場和音樂酒吧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讓下北澤成為一個 DIY(Do It Yourself)文化孵化器,就像曼哈頓的東村和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
不管麻布十番還是下北澤,這兩個商業區的成功告訴我們,東京之所以成為東京,在於它的靈活與寬容,既能保留「原真性」,同時也參與了「全球化」浪潮;既保留了文化傳統,又激發了自由商業模式。
圖/本文節錄自《夜經濟》,時報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