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改制十年回顧】

彰化縣長王惠美:窮縣市光省錢不夠,還得出奇制勝!

彰化縣長王惠美:窮縣市光省錢不夠,還得出奇制勝!
作者:高宜凡
攝影:陳之俊、張智傑
日期:2020-05-27

素有「全台最大縣」稱號的彰化,為何成為地方改制十年來受影響最大的縣市?他們如何抵禦人口外流及財政窘困這兩大挑戰?

「大家好,我是阿美師!今天要為你介紹埤頭鄉的F4(白菜、青蔥、水稻與平地梨)~」彰化縣長王惠美在最近拍攝的《阿美廚房》影片中粉墨登場、親自下廚,大力推銷最近因疫情而市況欠佳的地方農產。

她苦笑:「沒辦法,這陣子餐廳通路的訂購變少了,反正也不能趴趴走,我就勸大家買回家自己煮,」2020年的此刻,不少百里侯都跟王惠美一樣,不時化身特產銷售員和觀光大使,還得設法為地方經濟找活水。

談論地方改制十年受影響最大的縣市,彰化絕對名列其中。再過三年就要迎接建城300年歷史時刻、素有「全台最大縣」之稱的彰化,2010年的人口還有130.7萬,是六都外僅有的百萬人口縣市,如今已跌至127萬。

外漂四成往台中,盼改善交通吸引通勤族

離開的人都往哪去了?

受鄰近直轄市磁吸效應影響,彰化在過去十年人口外移相當明顯。圖/受鄰近直轄市磁吸效應影響,彰化在過去十年人口外移相當明顯。

王惠美分析,彰化外移人口超過七成流向六都,「40%去了最近的台中!」若看年齡層,過去五年漂向台中的2.8萬人,其中便有1.5萬人是25-39歲的青壯輩,其次是0-4歲的幼兒(約1萬人)。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最近便有議員質詢,長年低迷的薪資水平和勞動條件,是造成中生代出走的推力。

攤開近十年統計數據,彰化2010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為74萬1050元,甚至高過當時台南市的74萬706元。到了2018年雖然成長至84萬元,但鄰近的台中躍進幅度更大,從82萬激增到106萬元,雙方差距慢慢拉開。

另外,也有人認為缺乏公園綠地,以及適合下一代的教育條件和托育扶助,才是主因。尤其這幾年台中推出「托育一條龍」優惠政策,就吸走不少有小孩的年輕家庭。

對此,縣府的因應措施是推動產業升級和觀光休閒,王惠美還想藉由改善交通,反過來吸引台中市民往物價較低廉的彰化移動。如進行中的兩縣市聯絡大橋、東彰快速道路、鐵路高架化、爭取台中捷運綠線延伸到彰化等都是。

改善交通是王惠美因應人口外流的對策之一。圖/改善交通是王惠美因應人口外流的對策之一。

「光房價都差很多了!」她認為,只要交通便捷,很多人是願意留在自己家鄉的,也才有產業發展的條件。這副盤算不是沒道理,攤開全縣26個鄉鎮,位於最北端、緊鄰台中的伸港鄉,就是少數幾個人口還有成長的行政區。

而除了扮演「全台糧倉」角色,當地也有豐厚的中小企業根基,規劃中的二林精密機械園區,便希望為地方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傳統農業方面,縣府也努力經營「大地主大佃農」平台,替返鄉青農找到適合土地,如今已吸引1300多位青農在這紮根,讓彰化在去年締造全國第二低的失業率(3.7%)。

阮囊實在羞澀,為此忍痛棄辦台灣燈會

人口倒退已經很悲情了,說起財務,王惠美更有一堆苦水想吐。

這幾年,彰化只能拿到約90億的中央統籌分配款,加上自有財源,扣除人事費、固定開銷跟社福支出,只剩7~8億元可用,每年歲入歲出常短少快20億。在內部談論如何節省時,王惠美常自嘲:「我當一個縣長,還在跟你們談幾萬、幾十萬的東西,實在很嚥氣!」

這也是為何,她走馬上任沒多久,就決定放棄前縣長魏明谷拿到的2020年台灣燈會主辦權。「被罵就被罵,我知道一定會這樣!」

不算偏鄉、又非六都的彰化縣,可說是近年地方朝向兩極化發展的受創代表。圖/不算偏鄉、又非六都的彰化縣,可說是近年地方朝向兩極化發展的受創代表。

為樽節開支,王惠美開始要求聯合採購、整併局處人力和公務場館,以前各單位都有的類似活動,也改為統一場地舉辦。經過一番努力,縣府終於在去年出現20年來首次結算盈餘(1845萬元)。一位幕僚苦笑,「主計處長看到這數字時,眼睛好像泛著淚光。」

另一個常見報的爭議,就是即將在彰化海邊大舉矗立的風力發電機。

「我們算過,就算全部蓋完、發電滿載,縣府一年也只能拿到1億多的回饋,」王惠美解釋,無怪乎地方會有反彈聲浪。有人呼籲請廠商到彰化設籍,把營業稅留在地方,立意雖好,但須等中央修改稅法,等於遙遙無期。

更扼腕的,是看得到、吃不到的「遺產稅」。去年,輪胎大廠正新創辦人羅結高齡辭世,估計有多達16億元的遺產稅付給大村鄉公所。

彰化是許多中小企業的故鄉,可惜礙於法規,無法將稅收留給地方。圖/彰化是許多中小企業的故鄉,可惜礙於法規,無法將稅收留給地方。

豈料按稅法規定,中央政府、直轄市和鄉鎮公所都能分配到,只有縣政府被跳過。王惠美加強了語氣說,「我們一毛錢都拿不到!」即便縣內有許多經營出色的本土頭家和企業家族,卻無力改善縣府財政。

花小錢做大事,邀「順澤宮」伊登登台行銷

沒錢是事實,卻不是行政怠惰的藉口。彰化只好出奇制勝,想辦法用最少錢、做最多事。

如去年在世錦賽因戴「順澤宮」鴨舌帽而爆紅的挪威三鐵選手伊登(Gustav Iden),就在縣府邀請下來台參與田中馬拉松,並展開三天在地宣傳,不僅創造大量媒體曝光,前後更只花80萬元經費。彰化縣新聞處長李俊德直說,這應該是去年最具效益的公部門廣宣活動了。

而全國首見的「骨質密度篩檢巡迴車」,也是從民間招募的資源,一來擴大健康檢查效益,二來也替縣府省下約500萬元開銷。

勒緊褲帶之餘,也要設法創造新收入。這幾年,彰化除了開闢新的工業園區,2015年通車的高鐵彰化田中站也是重點。當初第一年開三次標才拿到18億,王惠美要求整頓場站環境、加強公共設施、並簡化行政程序,今年四月一次招標就獲得17.5億元的招商資金。

三鐵冠軍伊登去年來台第一站,就是彰化縣的埔鹽順澤宮。(圖片提供:彰化縣政府)圖/三鐵冠軍伊登去年來台第一站,就是彰化縣的埔鹽順澤宮。(圖片提供:彰化縣政府)

儘管付出許多心力,訪談尾聲,王惠美還是憂心忡忡地說,縣內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0萬,數量高居非六都之冠,未來的長照壓力可想而知,加上今年疫情導致百業蕭條,明年收到的稅勢必更少,縣府財政恐更加吃緊。

「SARS那年,彰化的稅就少了4億多,這次可能更慘,」說到這,她的眉頭皺得更緊了。

看更多>>城市學數位專題「地方改制十年總城績」

關鍵字:競爭力施政滿意度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城鄉發展M型化的年代,更需要地方首長的治理能力!
新竹市長林智堅:小城市也可以做夢、打出自己的品牌!
基隆市長林右昌:台灣還需要分直轄市跟其他縣市嗎?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