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疾病在城市蔓延】

為什麼90年代美國巴爾的摩市,爆發梅毒大流行?

為什麼90年代美國巴爾的摩市,爆發梅毒大流行? 美國巴爾的摩市的Power Plant Centre。圖片取自Flickr, Reading Tom, CC BY 2.0
作者:書中城市
日期:2020-05-13

編按:當世界各個大城市正因此次新冠疫情困擾,紛紛封城之際,回過頭看1990年代,美國巴爾的摩市爆發的梅毒大流行。究竟是什麼關鍵因素,導致梅毒在這座城市中蔓延開來呢?

90年代中期,巴爾的摩爆發梅毒大流行。1995到96年短短一年之間,出生即感染梅毒的嬰兒人數增加了500%。觀察巴爾的摩梅毒感染率的趨勢圖,多年來一直保持直線,到了1995年突然以近直角的角度向上,巴爾的摩市的梅毒問題為什麼會一發不可收拾?

根據疾病防治中心(CDC)的說法,問題根源在於古柯鹼。由於吸食這種毒品容易導致危險性行為大幅成長,愛滋病及梅毒等性病的案例因而暴增。越來越多人為了購買毒品,變成一貧如洗,更把這種性病帶回自己居住的社區內,進而改變鄰里間社會網絡的模式。疾病防治中心指出,梅毒問題從星星之火釀成巨災,關鍵就在於毒品氾濫。

不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專家曾尼曼(John Zenilman)的看法與眾不同,他認為貧窮區的醫療服務體系瓦解,才是主因。

巴爾的摩。圖片取自Flickr, a.canvas.of.light, CC by2.0圖/巴爾的摩。圖片取自Flickr, a.canvas.of.light, CC by2.0

曾尼曼說:「1990到91年,巴爾的摩市性病診所共有3.6萬人次的門診病患,後來由於預算問題,市政府逐漸削減性病診所的人手。駐診醫師從17位減為10位,正式醫師則從3位減為0。門診病患降為2.1萬人次,助手人數也被刪減。以往診所會定期為電腦升級,如今也都停擺。這很明顯是出自政治因素,市政府往往因預算無法運作,使得這些診所最後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

市中心的性病診所每年原有3.6萬人次的門診病患,代表性病受到控制。當每年門診病患降為2.1萬人次,代表性病即將爆發大流行潮。性病從市中心向外擴散,經由一般道路及高速公路蔓延到巴爾的摩市其他地區。以往罹患性病後,通常一週內可以獲得治療,如今他們可能在治癒前就傳染給其他人,蔓延的時間又多出兩、三週,甚至四週。醫療體系瓦解,使得梅毒問題比以往更為棘手。

美國首屈一指的流行病學專家帕特瑞特(John Potterat)提出第三種理論,他認為梅毒問題原本集中在市中心,近年東區及西區正在進行都市更新,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圖片取自Visit Baltimore推特圖/圖片取自Visit Baltimore推特

1990年代中期,巴爾的摩推動東、西區的都市更新計畫,炸毀許多1960年代的老舊國宅。最轟動的兩例子是列辛頓街及拉法耶巷,兩邊都有數百戶家庭,是犯罪及傳染病的淵藪。在此同時,因為環境日益惡化,居民也開始遷出東、西巴爾的摩市的老舊連幢房屋。

帕特瑞特首度造訪時說:「現場景象令人目瞪口呆,50%房屋釘上木板,也展開炸毀的前置作業。整個社區充滿人去樓空的氛圍,剩下居民想盡快搬走。巴爾的摩多年來一直把梅毒控制在特定區域及階層,但是東、西區人口搬遷,把這些性病病患移往其他地區。」

上述三種解釋有個共同點──都是自然發展。毒品早在幾年前就已氾濫,不是1995年才出現,卻足以成為梅毒大流行的導火線。同樣的,曾尼曼沒說性病診所全數關閉,只是被縮編。而帕特瑞特也不是說整座巴爾的摩都變鬼城,是小部分住宅區被破壞和特定區域被棄守,造成梅毒大流行。只要些許小動作,原本保持的平衡狀態就會被破壞殆盡。

還有,它們描述流行病引爆的方式各不相同。疾病防治中心從疾病整體背景談起,如引進某種毒品及毒品用量激增,會改變整座城市環境。曾尼曼則鎖定診所縮編後,梅毒開始起死回生。梅毒屬於急性傳染病,而非慢性病,肆虐期間可長達好幾星期。帕特瑞特則著眼於帶原者。認為患有梅毒的是部分特定人士,包括非常貧窮、使用毒品、性行為氾濫的人。

換句話說,引爆途徑不止一種。流行病三大因子包括:散播者、傳染源及大環境。一旦失去平衡,一定事出有因,可能上述三大因子之一,甚至全都產生變化。

本文節錄自《引爆趨勢》,遠流出版。圖/本文節錄自《引爆趨勢》,遠流出版。

關鍵字:投書國際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鉅作《偉大城市的興衰與滅亡》前五章怎麼寫出來的?
籠罩2020的黑天鵝:一座區域城市,影響全球經濟
名古屋、靜岡、鳥取,這三座日本城市有什麼不同的性格?
書中城市

書中城市

城市中的迷途小編,介紹各種和城市主題有關的實用書訊。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