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都市的環境條件不一,擁有的「構想力」自然不一樣。理所當然,在各自的構想力之下,所孕育出的都市空間也不會相同,這正是每個都市所擁有的性格。
這些相異之處,正是各個都市的價值所在,也是都市性格所在。每個人有各自的性格,聚集了不同的個體,社會才會產生豐富的多樣性。都市亦同。每個不同都有其用意,因為不同,才顯得更有魅力。
靜岡和鳥取,是與名古屋構造十分相似的都市。這三個都市都是縣政府所在地、都是城下町,甚至直至今日縣政府大樓也仍座落在城郭的不遠處。然而,這三個都市卻擁有截然不同的面貌。
圖/名古屋市櫻通
首先來看靜岡的例子。
和名古屋相同,靜岡也是德川家康在晚年建設的城下町,因為與德川家康的深厚淵源而為人所知。城郭位於北側,南側則呈棋盤方格狀構造,由邊長京間50間1的正方形街區構成。這兩個都市的起源與構造十分相似,甚至稱其為姊妹都市也不為過。
甚至日後近代化的過程也大同小異。城內一度成為軍事用地,戰後則轉作公園使用,公共設施也多半集中於城郭周邊。車站的建設位置也都鄰近既成的市鎮,連結車站與市中心的站前大道伴隨而成。
說到站前大道,過去在名古屋肩負這個重責大任的是廣小路通,但在戰後則交付給櫻通。在靜岡則是由御幸通這一條寬闊的道路,連結了車站與縣政府周邊的區域。
這兩個都市都面臨了戰禍,所以同樣在復興過程中經歷了都市的再造,甚至很有默契地,重建過程中也都活用了棋盤方格狀的都市構造。
然而,儘管名古屋與靜岡兩者在都市構造上是如此地相似,但當焦點放到市中心時,卻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現況。追溯名古屋的商業中心,江戶時代以本傳馬町通本町十字路口最為出名,明治到大正時期則轉至廣小路本町。接著在戰前依序移轉到廣小路大津通、榮,現在則延伸到名古屋車站前一帶。
圖/靜岡市吳服町通
相較於不停更迭的名古屋市中心,靜岡則始終如一。札之辻是過去東海道地區幕府、藩主公布法令、公告的高札場,直至今日仍舊是十分熱鬧的市中心地區之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同?
可能是出於都市的規模,或者是肩負都市發展的人們氣質不同,但我更想把它稱為都市性格。每一個都市的故事都從這些相異之處出發,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接著讓我們來看鳥取的案例。
雖然名古屋和鳥取都擁有城下町的發展歷史,構成都市的過程卻迥然不同。比如,鳥取就幸運逃過了戰禍影響。礙於篇幅因素,沒辦法說明各自的細節,不過兩者一個最大共通點是,車站與縣政府分別座落在都市的主要幹道兩端,遙遙相望。
很可惜的是,名古屋的縣政府大樓在戰前搬遷,都市構造因而變貌。相較之下,鳥取則仍舊保留了這樣特徵。以若櫻街道為縱軸,鳥取車站和鳥取縣政府在兩地面對面彼此遙望。完整體現了近代社會下孕育而生的都市構想,街景完成度令人驚嘆不已。
圖/鳥取市若櫻街道
重要的是,即使鳥取面臨了1942年的地震和1952年的大火,都市構造不僅沒受到破壞,若櫻街道甚至一次次強化其都市軸心機能,數次的道路拓寬整備下,終於形成一條耐火集合建築連綿而成的防火道。這條道路不僅仍舊健在,也是日本第一條融入裝飾藝術建築風格(Art Deco)元素的防火道,因其高度的設計感而受到全國注目。
和名古屋相比,鳥取的個性鮮明許多。首先,車站與縣政府分別坐落於若櫻街道的兩端,完整體現了近代都市的統治與開發思維。這個特徵甚至逐年累月地被強化,這也訴說了鳥取的獨特個性。
雖然鳥取和名古屋曾有過共通之處,但因為各自的理由與構想促成了相異的面貌。而這些不同之處都有跡可循,形塑出每一個都市獨有的性格。
圖/本文節錄自:《東京大學最終演講: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西村幸夫著,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