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日本西部島根縣大森町石見銀山的松場登美,就是如此。
今年69歲的松場,在1980年代、32歲那年,和先生離開都市名古屋,返鄉居住,後來成立「石見銀山生活文化研究所」,設計衣服、販售雜貨用品,如今年營業額達20億日元(近6億台幣),在全日本開設30家店面,擁有150名員工,其中,超過一成是返鄉青年。
(圖/松場登美)
松場在鄉下創業,呈現日本傳統生活,不僅被國土交通省選為觀光魅力型領導人物,還獲日本經產省選為「認真的中小企業」,她也被內閣官房任命為地區活化傳道士,吸引媒體競相報導。
「石見銀山」被聯合國封為世界遺產,這裡是日本江戶時代最大的銀礦山,產量在當時占全球三成。後來產量下降,人口減少,如今只有400人。在高齡少子化的日本,不少人擔心鄉下有滅村危機,設法要恢復榮景,松場被視為經營成功的案例。
(圖/「石見銀山」被聯合國封為世界遺產,是日本江戶時代最大的銀礦山;取自維基百科)
松場在石見銀山,和傳統織布、染布職人合作,保存日本古老的紡織技法。她以「群言堂」為品牌,開設服裝店,修繕230年的老屋,成為日本知名的民宿,以老事物重生,吸引都市人前往體驗江戶時代生活,可謂復古兼具創新的例子。
(圖/松場在石見銀山以「群言堂」為品牌,開設服裝店,修繕230年的老屋,成為日本知名的民宿;太雅出版社提供
)
在日本看到松場著作《群言堂的草根生活》的台灣太雅出版社總編輯張芳玲,感於她願意花18年修繕百年老屋,保留古老文化,去年到石見銀山,體驗土鍋煮飯、日本傳統文化,今年3月底,以「熟年優雅學院」系列講座,邀請她來台演講。
(圖/松場登美女士和先生大吉修繕230年的老屋,成為日本知名的民宿,以老事物重生,吸引都市人前往體驗江戶時代生活;太雅出版社提供
)
松場回憶,1980年代日本經濟大好,大家崇尚西方外來文明和都市生活,忽視日本傳統價值。當時,先生不願留在都市,想要返鄉,辭去工作,外界笑他發瘋,他卻堅信鄉下雖然不及都市便利,但也有美好價值,總有一天能得到大眾認同。
剛回到老家,松場做的是小雜貨,她使用捨棄不用的碎布、拼布,縫製手工藝品,也說服鄰居婦女加入,增加收入。那時,石見銀山一天只有幾班公車,她卻開店,做起生意,鄰居都很訝異,「搞不懂這對夫婦究竟在想什麼!」
但是,松場在店面簡介上,寫明從東京、大阪前來的交通方式,也把手工藝品帶到都市販售。由於傳達鄉村的樸實精神,每一次都銷售一空,她也發現,具有手作溫度的商品受人歡迎。
她看到服飾品牌,不論布料、縫製都發包給海外,不能認同也不想穿這樣的衣服。於是,從沒學過服裝設計、布料紡織,也不追求流行的松場,開始尋找遵循古法紡織、染色的職人,做自己想穿的衣服。
(圖/「群言堂」是松場和傳統織布、染布職人合作,保存日本古老的紡織技法所打造的服飾品牌;太雅出版社提供
)
松場找到新潟的傳統技法職人,能做出乍看是素色,其實是由好幾個顏色的絲線編織而成,甚至是拼接的布料。雖然很費工,布料卻很輕柔,好像灌了空氣。因為這分堅持,她幫助好幾名職人有工作可做,老技藝不致失傳。
對她而言,衣服就像食物,穿在身上,應該有益健康,所以,設計的款式符合舒適原則,而不是身體的負擔。
如同松場,先生大吉沒學過建築,卻能修繕老屋。他們想要保存,寧可借貸度日,揹負財務壓力,陸續買下十棟老屋,因為錢不夠,每棟老房都花費好幾年才整修完成。松場說,他們撿拾人家不要的物品,修好一個房間,再進行另一間,做成員工宿舍和鄉民交流場所。
(圖/松場的先生大吉沒學過建築,卻能修繕老屋。借貸陸續買下十棟老屋,每棟老房耗費數年才整修完成,做成員工宿舍和鄉民交流場所;太雅出版社提供)
其中,聞名全日的阿部家是230年的老房子,荒廢將近30年,儘管像座鬼屋,松場仍然買下,還把舊物品重新賦予生命。例如廚房裡的桌子是從廢校小學的樓梯扶手,拼接製成,桌腳是用火車軌道製成。
由於松場的鄉下復古引起日本關注,她四處受邀演講,開放讓學生前往實習,認識傳統生活,吸引返鄉青年,也有從都市遷來的外地青年,有人留下來,加入行列。
(圖/松場的鄉下復古引起日本關注,四處受邀演講,開放學生前往實習,認識傳統生活,吸引返鄉青年;太雅出版社提供
)
松場轉述大吉的用人哲學,「我會選看來一臉寂寞的人,」大吉認為,那些看來能力好的人有其他地方可去,不必到他們公司。
為松場編輯刊物的三浦類,曾無法適應都市職場,多次轉換工作,他找大吉尋求機會。由於想要當記者,大吉給他機會,創立《三浦編集長》報刊,報導當地有關的生活消息。廣播電台還找三浦上節目,讓更多人聽到。
(圖/大吉創立《三浦編集長》報刊,報導當地有關的生活消息;太雅出版社提供)
(圖/為松場編輯刊物的三浦類先生;太雅出版社提供)
太雅出版社總編輯張芳玲發現,青年與松場合作,找到自己的定位,擔任設計師、廚師,也在鄉下定居,生下三、四個小孩。在當地唯一的幼稚園,有一半小孩是松場員工的子女,改變老村少子化的命運。
30年前,松場和大吉對鄉下的信念,如今實現,鄉間的魅力不容忽視,值得高齡少子化的台灣參考。
(圖/Iwami Ginzan Seikatsu Bunka Kenkyusho Corporatio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