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荷蘭鐵道網絡中心、也是荷鐵(Nederlandse Spoorwegen,簡稱NS)總部所在地的烏特勒支,在該城中央車站的地下三層樓空間,啟用了總計可以容納1萬2500輛自行車Stationsplein Utrecht,一舉成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地下自行車停車場。
在荷蘭,自行車加火車是通勤的黃金組合。烏特勒支中央車站有了這座地下停車場,單車族可以從地面的街道騎進地下停車場,停好車就能直達火車站月台,同時也有通往毗鄰購物中心的入口,非常便利。
圖/烏特勒支Stationsplein停車場去年的開幕典禮。(圖片來源:Station Utrecht Centraal臉書)
更令人羨慕的是,這個停車場第一個24小時可免費停放,之後每24小時僅需繳費1.25歐元(約台幣41元),在物價昂貴的荷蘭,一個大麥克就要花3.85歐元(約台幣128元),這樣的停車費用非常低廉,要當年費會員的話,也只要75歐元(約台幣2500元)。
這個最大單車停車場共有三層樓,設置了密密麻麻的立體停車架。為讓車主在茫茫車海中找到自己的車,當局設計清晰的電子分區標誌,可看到每層、各區的剩餘車位,再根據指示找到靠近的空位。除了電子看板,該系統也推出APP版本,抵達前就能透過手機了解車位狀況,節省時間。
「進行設計時,我們很注重車主及自行車安全,」規劃停車場的荷蘭ProRail項目負責人凱瑟(Lidwien van Kessel)指出,停車場各處都有照明,整棟建築也有保全和監視器,讓女性放心在晚上取車。
圖/烏特勒支Stationsplein停車場在設計方面下了許多功夫。(圖片來源:Station Utrecht Centraal臉書)
當車主進來,經過一個緩坡,就能將自行車停放在一樓或地下室,裡頭甚至有維修據點跟自行車出租店。除了一般車款,還包含了480個讓協力車、載貨自行車等占地較大的停車位。另外,為友善殘疾人士,停車場也規劃了專門區域,方便他們把車停靠在主幹道旁。
烏特勒支是荷蘭最積極推動永續的城市之一,為鼓勵市民把自行車當成連接住家到車站「最後一哩」的日常交通工具,2017年啟用Stationsplein第一階段計畫時,原本只能容納6000個車位,如今規模擴充一倍有餘,市政府估計,往後至少還需要建置3萬個自行車位,才可能達到滿足點。
「騎自行車標記在每個烏特勒支人的基因裡,」副市長艾弗特(Victor Everhardt)打趣形容。「1885年,荷蘭打造國內第一座腳踏車道。現在,烏特勒支每天有12萬2500人騎車通勤,」目前全市超過一半的家戶沒有自用汽車,多數市民都靠自行車、分享汽車以及火車、電車等工具通勤。
圖/烏特勒支市府相當鼓勵居民用單車應付日常通勤需求。(圖片來源:Station Utrecht Centraal臉書)
「在荷蘭騎腳踏車的人愈來愈多,紅燈都要排隊,還會塞車,」旅居台灣27年的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代表紀維德指出,荷蘭人每天平均騎自行車通勤長達8公里、騎乘時間約45分鐘。
到了上下班尖峰時段,荷蘭政府還會調撥車道,並奉行「自行車優先」(bike first)策略,以前的車道設計,約有2/3規劃給汽車使用,現在只剩1/4,其他空間都讓道給自行車、行人和公車。
不只提供路權,荷蘭各主要火車站幾乎都有充足的自行車停車空間。為鼓勵自行車風氣,2017年荷蘭當局提撥了一億歐元(約台幣34.8億元),建設更多自行車快速車道及優化基礎建設,2018年繼續追加7500萬歐元(約台幣26億元)預算,創造更多自行車友善空間,讓人民養成以自行車代步的習慣。
❝「台灣政府也可以積極推動自行車專用車道,氣候不是藉口,荷蘭的夏天也很熱,」紀維德語重心長地說。❞
圖/荷蘭民眾習慣以單車做為主要交通工具,值得同樣地小人稠的台灣城市學習。
荷蘭基礎建設與水資源管理部副部長范斐荷(Stientje van Veldhoven)指出,未來10年,荷蘭將有超過50萬人往都市化區域移動,如果這些人都開車,勢必帶來嚴重的塞車和汙染問題。
❝「想要人民不開車,投向大眾運輸的懷抱,就得讓它變得簡單、方便,畢竟大家都不想花半小時找車位,」范斐荷說。❞
當塞車和空汙成為城市生活的夢魘,推廣低碳環保的自行車,似乎成為最具效益的綠色政策之一。但如何改善基礎建設、提升民眾的騎乘意願?荷蘭努力營造自行車友善空間的作法,以及烏特勒支剛啟用的世界最大鐵馬驛站,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