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份城市塞車排行榜,背後說出了什麼?

全球最塞車國家!第一名上下班都讓人崩潰

全球最塞車國家!第一名上下班都讓人崩潰
作者:高宜凡
日期:2019-10-21

每逢連續假期的收假前夕,無論高速公路、省道、或觀光熱點周邊,一定交通大打結,而火車、客運、捷運等大眾運輸系統,也總是人滿為患,無怪乎現在不少人寧可宅在家,也不想出門體驗塞車之苦。

但你知道嗎?其實跟其他國際城市比起來,台灣的塞車狀況算不上太恐怖。

用GPS統計塞車,孟買、波哥大兩城市名列前茅

今年中,衛星定位(GPS)大廠Tom Tom連續第八年公布「全球塞車指數」(The Traffic Index),該份調查統計了分布於56國的403座城市(人口80萬以上)路況,打算用實際的行車資訊推估,找出全球最塞的城市在哪裡。

答案揭曉,印度第二大城孟買以65%的額外塞車時間(需花比平常多65%的時間才能抵達目的地)奪冠,跟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63%),是全球唯二塞車率突破六成的城市。【詳見下表】

全球最塞車國家!第一名上下班都讓人崩潰_img_1

其餘像新德里(58%)、莫斯科(56%)、曼谷 (53%)、墨西哥城(52%)等素以交通惡劣聞名的地方,也都在前十名內。而台灣觀光客最愛去的日本城市,如東京(41%,第25名)跟大阪(36%,第43名),因塞車多出的通勤時間也都超過30%。

The Traffic Index指出,2018年榜單有將近3/4的城市,交通壅塞情況依舊在惡化中,只有90座城市的塞車狀況出現改善跡象,如印尼的雅加達(53%)比前年減少8%,升幅最大的則是秘魯首都利馬(58%,增加8%),目前已竄升到全球塞車榜第三名!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反觀台灣,這次共有五座城市被列入評比,以位居第57名的高雄市(塞車率34%)排名最高,台北市(可能跟新北市被算成同一區)則名列第58,且塞車率比前一年微降2%。其餘入榜的城市分別是:台中市(33%,第70名)、台南(30%,第104名)、桃園(28%。第130名)。

全球最塞車國家!第一名上下班都讓人崩潰_img_2每逢連假尾聲的收假潮,如何消化龐大的返鄉人潮和歸營車流,總讓交通主管機關傷透腦筋。


先進國家也深受其害,知名觀光勝地紛入榜

別以為塞車是開發中國家才會遭遇的窘境,另一份由交通數據公司發表的InrixINRIX 2018(全球交通計分卡),分析群體集中在38個國家(歐美為主)的200座城市,儘管榜首不意外地由波哥大掄元,當地駕駛每年平均有多達272小時的時間塞在路上。

然而,緊追在後的,幾乎都是位於先進國家的知名城市。比方位居第2~4名的羅馬、都柏林、巴黎,若在這些觀光大城選擇駕車出遊,平均得浪費掉237~254小時的通勤時間,等於一年有快十天塞在馬路上、或車陣裡,任憑寶貴時光流逝。

其餘包括倫敦(第6名,損失227小時)、時尚之都米蘭(第7名,226小時)、美酒之鄉波爾多(第8名,223小時)、充滿藝文景致的佛羅倫斯(第15名,195小時),也都處於InrixINRIX 塞車榜的領先族群。【詳見下表】

全球最塞車國家!第一名上下班都讓人崩潰_img_3

塞車是巨大公害,光歐洲就因此損失790億美元

負責The Traffic Index年報的TomTom副總裁Ralf-Peter Schäfer觀察,不少人常把交通擁擁視為經濟成長的正面訊息(表示觀光、物流等需求暢旺),殊不知,交通惡化也會對城鄉環境及民眾健康帶來許多負面影響。根據荷蘭機構CE Delft的研究,光是歐洲地區,因塞車和車輛廢氣而起的醫療花費、保健支出、和相關經濟損失,就高達790億美元的規模。

事實上,為紓解塞車狀況、降低交通部門的外部成本(如空汙、溫室氣體、工時損失),世界各地都在不斷想方設法,甚至嘗試引進最新科技,從智慧交通系統、載具電動化、推動共享概念、到開放無人車上路等都有。如獲得2028年夏季奧運舉辦權的洛杉磯,市政府就打算推動一系列改革措施,扭轉長年的「塞車城」惡名。不久前,桃園市也在青埔一帶導入自駕巴士,用於機場捷運和高鐵站的接駁測試。

全球最塞車國家!第一名上下班都讓人崩潰_img_4除了鼓勵搭乘大眾運輸系統,近年又出現許多緩解交通壅塞及相關作用的新科技,但仍有待實戰印證其效果。


為何政府如此重視交通?這不難想像,假如你整天出門都塞在路上,到哪都看到車水馬龍的擁擠畫面,想必會立馬興起罵政府的衝動吧!

關鍵字:永續軌道運輸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公車滿街走的台北市,電動公車比重為何不到一趴?
車位也能共享?USPACE教大家當包租公!
Gogoro為什麼不甘心只賣車,還要拚共享服務?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