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你手機左上角的訊號格顯示的數字,可能將從目前的4G變成5G。到底多了這「1G」,會帶來什麼改變?
想像一下以下場景:演唱會現場,萬人用網路不再卡卡;交通繁忙的道路上,無人車可以即時掌握,甚至預判紅綠燈號誌,決定速度與車道;醫生可以透過連線幫偏鄉的病患開刀,讓機器即時接受指令,執行細微的手術動作……眾多應用,將改變你我生活面貌。
在台灣,雖然2019年底才競標5G頻譜,但5G概念股的熱度已快速竄升,舉凡手機晶片、網通、散熱與重要材料銅箔基板(CCL)等大廠股價,都翻了好幾番。
究竟,5G魅力何在?
全名為「第5代行動通訊技術」的5G,通訊業者已經研究多年,直到2018年底,制定通訊標準的國際機構,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才底定5G通訊的第一波技術規範,讓發展方向趨於明確。
隨著愈來愈多技術落地,2019年各家手機陸續問世。韓國與美國業者更在2019年4月搶先開通一般用戶的5G服務。只是,美、韓的5G服務,並不如大家想像中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為什麼?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執行祕書蔡志宏解釋,5G設備建置量大,且造價高昂,要提供耳目一新的服務必須等相關設備就位。舉例來說,光是5G基地台,就得是4G基地台數量的三倍。韓國就是因為設置的基地台數量不夠多,才會出現許多收不到訊號和連線不穩的抱怨。
和4G相較,5G有三大特色:高頻寬、低延遲和大連結。
高頻寬,能帶來更高的傳輸速度。用戶幾秒內就可下載一部高畫質電影。低延遲,可將資料傳輸的最低延遲速度,控制在千分之一秒以下。無人駕駛技術與車聯網未來能否成真,與能否達到低延遲息息相關。大連結,指的是5G將使萬物互聯成為可能。目前智慧家電啟用,仍需透過藍芽或者Wi-Fi。但到了5G時代,家電都可以連上網供手機直接操控。
未來5G會怎麼發展,各界都在觀望,但有四大趨勢目前已隱隱成形。
首先,考量成本與用戶數,電信業者將會優先在人口稠密地區開通服務。正因5G布建不會一步到位,所以第二項趨勢,就是未來幾年間一般用戶仍然會十分依賴4G。蔡志宏點出,根據過去的經驗,電信業者不太願意同時維運三種網路,待5G普及到一定程度後,3G將慢慢關閉。
第三,初期應用多半是突破既有技術的限制。台灣諾基亞(Nokia)總經理劉明達比較,各國發展5G應用,目前重心幾乎都涵蓋AR、VR、MR和無人車、無人機等。最後,是垂直應用服務將大量出現。「各國不約而同走向垂直應用或專屬網路,」蔡志宏表示,除了提供給一般民眾行動寬頻通訊,客製化布建各場域的專屬網路,將成為5G的主要新商機,如透過5G將整個工廠、醫院、球場智慧化。
順著這樣的趨勢,未來電信業者的主要獲利來源可能不再是一般消費大眾,而是企業用戶。
綜覽國際,美、中、韓、日普遍被視為是5G的領先國家。劉明達認為,這些國家在發展5G上都有明顯動機。如韓國是為平昌冬奧做準備,和避免世越號憾事重演,用5G結合無人機,強化搜救能力;日本目前正在綿密地布建基地台和相關設備,是為了迎接2020年的奧運,挑戰用8K畫質轉播賽事。
劉明達(左)和蔡志宏(右)都認為,台灣在發展5G上雖未拔得頭籌,但開始布建後很快就能跟上領先國家的腳步。
當各國搶先開跑,2019年底才競標5G頻譜的台灣,會不會太慢?
蔡志宏認為,以發照時程來看,台灣在全世界排第30至40名間,並不算晚。「稍微晚一點的,可以知道哪些是地雷和深水區。」除了可以學習他國經驗,屆時5G手機款式與數量更齊全,也較能滿足消費者。「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台灣快速起飛,」台灣愛立信(Ericsson)總經理藍尚立(Chafic Nassif)分析,無論是行動用戶普及率和行動數據的使用流量,台灣在全球都名列前茅,加上國人適應新技術的速度很快,未來整體供應鏈的生長速度,預期會比許多國家快。
台灣通訊學會理事長劉柏立指出,當全球都在摸索5G商業模式時,台灣應該鬆綁制度,鼓勵創新,抓住機會發展軟體與服務,不要再循過去cost down的代工模式。
目前國內五家電信業者都已踏出第一步,因為5G可說是業者急盼的續命丹。蔡志宏點出,台灣3G加上4G的寬頻行動用戶數,過去四年來僅微幅成長約100萬戶,幾近飽和;加上每戶平均利潤值(ARPU)不斷下降,2019年第一季,五大電信公司的ARPU首次低於500元,顯見這片紅海很難再拓展新營收。
圖/達志影像
因此,電信業者不能再當「笨水管」,只提供簡單的連線服務。想持續成長,乘著5G浪潮,變身開放平台,改變營運模式是必然趨勢。如日本的NTT DOCOMO,儘管已是一方之霸,仍與2000多個合作廠商,共同開發5G應用場景。
走過5G元年,國內三大電信紛紛找上其他業者組成聯盟,如中華電信成立5G領航隊、台灣大哥大組5G超盟,遠傳也成立5G先鋒隊,彼此較勁意味濃厚。無論如何,最後得利的都是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