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加坡Block71園區,偌大的建築漆上亮藍色的油漆,旁邊還有以貨櫃打造的繽紛美食廣場。推開門走入室內,一應俱全的設備與舒適裝潢,讓這裡成為不少新創團隊嚮往的辦公室。很難想像,距離市中心20分鐘車程外的Block71,曾一度是要被拆除的廢棄工業區。
2011年,在學校、政府與金融機構三方聯手下,Block71變身為新加坡重要的創業聚落,吸引上百間新創團隊進駐。地小人口少的新加坡,善於整合資源合縱連橫,如今也成為全球FinTech新創重鎮,超過500家相關新創在此茁壯。2018年新加坡有六家新創進入「KPMG FinTech100強」名單。
僅有560萬人,不少新創公司卻選擇在新加坡設點,看的是整個東南亞6.5億人口的市場。新加坡金管局更早在2016年就發布了「FinTech百大痛點」,痛點專注七大領域,包含KYC與身分辨識、監管科技、保險、支付等,帶領FinTech聚焦發展。
KPMG FinTech百強新創亞軍、東南亞共享計程車龍頭Grab,就是經典案例之一。Grab Finacial數位金融資深董事總經理魯本(Reuben Lai)解釋,Grab成功打入民眾的日常生活後,Grab開始思考,在既有服務的會員基礎上還能提供什麼服務?
觀察東南亞的狀況,他們發現金融基礎建設普遍不足,有智慧型手機的民眾,比有銀行帳戶的人多很多。針對這痛點,他們讓每台在大街小巷跑的Grab成為「微型ATM」。舉例來說,在菲律賓和印尼這兩個國家,民眾因為沒有銀行帳戶,很難為自己的電子錢包充值。為解決這問題,民眾可以直接給Grab司機現金,替自己的GrabPay儲值。搭車外,還能用在其他消費。
又如,新加坡有137萬名外籍移工,人口占比24%。衍生出很大的跨境匯款需求。但過去,辦理一次跨境匯款需要20至30元不等新幣的手續費(約600、700元台幣),根據匯款金額還會再收取一次交易費。除此,透過銀行轉帳,還得等三到五個工作天才能到戶。
看準這痛點,新創團隊如InstaReM、SinX等,採用新的計價方式,只收取匯款總額0.25至1%不等的手續費,且款項約一個工作天可送達,從此成為許多移工匯款的新歡。
另外,新加坡定存利率低,吸引不少新創開發較高利率的金融商品,增加投資管道。如P2P借貸平台Funding Societies和CoAssets,透過媒合投資人與中小企業,一方面幫助中小企業融資,另一方面,投資人可取得比銀行定存利率高很多的收益,達到雙贏。
不意外,加密貨幣在新加坡也是火紅議題,雖然幣價波動大,仍吸引不少投資人進場。主打為各種應用提供流動性的KPMG FinTech百強新創之一Kyber Network,創辦人羅伊(Loi Luu)分享,新加坡金管局在2017年推出「數位貨幣指南」,讓業者發展業務時可以按圖索驥,減少投資者被坑殺的可能。
就連小小的「收據」也有商機。在新加坡,收據不像台灣有一致的統一發票,格式十分混亂,對希望分析資訊的業者而言十分頭痛。
看準這問題,新創團隊AImazing在業者收銀機上加裝小儀器接收數據,在不更改POS系統的前提下,整合資料後分析顧客行為,如來客量、點餐模式、平均價位等。有了這些資料,銀行端便可在兼顧顧客隱私的條件下,從金額對應持卡人的消費行為,更清楚顧客輪廓;商家則可據此制定行銷與定價策略。嶄新的解決方案已吸引臉書關注,甚至有購物中心業者洽談合作。
從基本的ATM、跨境匯款需求,到時興的加密貨幣、大數據、甚至是大家最常收到的收據,新加坡鎖定既有金融業的使用痛點,開放市場讓FinTech創業家恣意揮灑,無怪乎能在短時間內成為東南亞的FinTech熱門城市。這些秘訣,台灣學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