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4 月,韓國 5G(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正式開台,曾在遊戲、影視戲劇、科技製造等領域領先的台灣,過去十年卻因體制窠臼、產業應變不及和短視心態等種種因素下,影響到 5G 推行,到現在連開台時程都還無法確定。
當年 4G 的普及,顛覆了相關產業運作方式,比方網路媒體和「使用者自製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簡稱UGC)的大量出現。同理, 5G 上路後,也會引發產業生態巨變,甚至帶我們進入 AGC (AI Generated Content) 時代,就是最近常被提到的「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
到底 5G 時代裡的 AIoT 會是什麼面樣?筆者便以國人最愛的棒球賽事和即將問世的「智慧球場」系統為例,帶大家稍微想像一下。
智慧球場服務系統必須整合IOT、ICT及 VBIP等多種跨領域技術。 (圖片提供:光禾感知)
幾年前拜訪某日本職棒球團,對方問了一句:「何不將全感知技術結合球場呢?」此後,光禾感知幾位創業伙伴們就不斷討論智慧球場的概念,嘗試把環境感知技術套用在體育空間,假使能在球場各處佈建感應器,場內發生的一切事,都會以原始數據的方式被記錄,應用項目也能擴及更多層面。
其實,科技與運動界的接觸早就開始了。比方,收看美國大聯盟 (MLB) 賽事時,常見的球路彈道視角分析、精彩動作的重播及回放、即時的數據統計,抑或球團的科學化訓練方法等都是。AIoT 則是「人工智慧」結合「物聯網」,球員的動作辨識與分析是 AI 運算領域,再透過 IoT 將影像來源、訊號交給 AI 處理,將發生於球場的各種細節,即時呈現給球迷。
今年 3 月,韓國職棒的 SK 飛龍隊便在開幕戰,用 5G X AR 擴增實境做了一段開場秀,讓現場觀眾感受「飛龍在天」的栩栩如生畫面,龍爪甚至在大螢幕抓出一道裂痕,成為那陣子的熱門新聞。
而談到智慧球場,理當優先考慮「球迷」體驗。但據筆者觀察,現階段業界多由各家廠商提供不同的技術與內容,彼此缺乏整合,當球迷走進球場,常得使用多種 App 才能滿足需求,難以提供「一站式」的服務不說,更遑論如何改善觀賞體驗了。
對此,為了即將開打的「世界 12 強棒球賽」(2019 WBSC Premier 12),我們準備推出一款「最強現場觀球助手」O’Hero App,經過一整年的醞釀,終於獲得中華棒協的青睞,讓台灣第一個智慧球場解決方案得以落地。
智慧球場App內容示意圖,包含找座位、購物、最新戰況情資、玩互動遊戲等許多功能。 (圖片提供:光禾感知)
透過 O’Hero App ,舉凡:尋找座位、AR 開場秀、即時戰術內容、球員資料、比分結果等功能項目,往後球迷都能在一個平台達到完美互動。而 11 月 7 日開幕的中日大戰,我們還特別設計了 AR 擴增實境開場活動,預期將吸引超過 2 億的各國觀眾收看。
事實上,用 AIoT App 結合運動賽事,正是最能實現 O2O(Online To Offline) 願景的應用之一。
未來的運動賽事觀賞體驗,從:AR 開場秀、訂餐送餐、現場廣告、人流管控、會員專屬服務、即時戰情分析到場內導航指引等,都將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功能。球團也才有理由說服攤在家中沙發的球迷們,掏錢買票、進場看球、付出幾小時寶貴時間,還是有價值的。
說到這,台灣正是最有潛力發展 AIoT 的國家之一。
(攝影:張智傑)
要拚大數據,或許我們打不贏中國大陸;要拚創業風氣,可能也贏不了矽谷,但在 AIoT 領域,台灣可是有優勢的。因為智慧球場必須結合軟體、硬體、使用者體驗、美術設計、運動專業等許多跨領域技術,而台灣剛好具備從上游到下游、軟硬整合的完整產業鏈,大可在本土完成產品開發、經過市場測試、再擴散出去,對外輸出完整的解決方案。
若能善用多年來累積的科技製造業根基,配合良好的軟、硬體整合底蘊,搭上未來的 5G 開通列車,絕對能為台灣產業帶來另一波轉型契機。而翻新體育賽事體驗的智慧球場系統,就是最好的第一棒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