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四天國慶連假就要來臨,你是否規劃好出門觀光?中華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也是台北城市科大觀光系助理教授的資深旅遊名嘴李奇嶽,在最近對媒體投書,建議政府的觀光政策不該過度依賴短期補貼,反該注意長年未提升的產業體質、基礎建設及最重要的關家觀光戰略。
2019年7月31日,中國大陸文旅部發布自8月1日起,47個赴台遊自由行城市停止核發簽證,歷經11年發展的兩岸觀光活動退回原點。
交通部觀光局統計,今年上半年(1~6月)陸客來台人數達167萬人次,七月每天平均自由行和旅行團各6000多人,每日入台約1萬2000~1萬3000人,比2018年成長約3成。但緊縮政策發酵後,9月每天來台人數只剩約2000人,據網路訂房平台統計,單台北市訂房量就下滑三成,十月後又下滑五成,估計到年底減少的大陸旅客達百萬人次,經濟損失破百億。其中,台北市、花蓮、嘉義等地,都是重災區
這次中國大陸的聲明寫得很直白:「鑒於當前兩岸關係」,熟悉兩岸事務的專家解讀,中方聲明稿字數愈少,表示立場越強硬。兩岸關係這幾年的惡化,無疑使台灣觀光業成了祭品。
觀光業涵蓋餐飲、住宿、交通、娛樂、零售購物等面向,產值一年約8000億元,從業人口超過百萬,這種傷害猶如一個人遭遇大範圍擦傷,看起來很恐怖,但對總體經濟來說並非致命傷。
可是,兩岸關係緊張將嚴重阻礙台灣經貿的區域整合,甚至造成整體經濟的停滯或倒退,就像內出血,看不見、也不會痛,但嚴重時可能死亡。所以,改善兩岸關係,不只對觀光業好,各行各業都會受益。
台灣政府如何因應這一波衝擊呢?在大陸宣布緊縮政策的第二天,交通部立刻宣布9月1日起進行史上最大的「秋冬國民旅遊補助」,投入經費至今超過50億元。這樣的救急措施或許能在年底前為旅宿業提升業績,但補助期一過就難說了。
事實上,旅遊有淡、旺季之分,除了假期因素,市場更有一定機制,除了國旅基本盤,還有外國遊客,市場榮枯自有其循環。
各國遭遇天災人禍等不可抗力因素時,也常用獎勵補助方式刺激市場。如金融危機時,冰島舉國陷入破產,原價約700美金的「冰島航空」紐約飛雷克雅維克(冰島首都)航線,該國政府便專案補貼,讓機票降到僅需100美金,推出後立刻吸引大批美國遊客入境觀光。
去年北海道發生大地震,日本政府也推出史上最威的80億日圓方案,其中60億日圓補貼國內旅客,20億日圓加強海外行銷,對外國旅行社也提供專案補助,一時間大量遊客湧入該地,當時台灣旅行社拿到的專案團一上架都秒殺。
不過,上述作法都有個特點:救急!
旅遊業是相當脆弱的行業,每個天災、疫情或動亂,遊客就會瞬間消失,或轉向其他地區,補助方案只是刺激動機的外在助力。可是,現在的旅遊補助政策已顯浮濫。
自2018年起,從花蓮地震補助、南灣計畫、暖冬遊、桃竹加碼版、再到2019年頭的春遊補助,幾乎從年頭補到年尾。當補助變成「常態」,救急措施變成長期方案,選前大撒幣等批評也會隨之而來。
這次的秋冬遊補助將於12月退場,一旦潮水退去,就是業者開始擔憂的時刻,因為國人向來在農曆年前出遊意願低,於是不少人希望政府能加碼延長補助。
可是,這樣真的好嗎?回到基本面,台灣經濟大環境不佳,一例一休、年金改革等衝擊之後,國民消費意願降低,國旅內需基本盤支撐力不足,外國旅客成長緩慢,而且入境後多半停留在台北附近,觀光業的營運自然表現不佳。
既然是根本問題,就該從根本解決。
首先是陸客市場的問題。蔡政府執政三年多來,即使兩岸關係緊繃,大陸旅客仍占台灣入境人數三成多,依然是第一大的客源。所以維繫好兩岸關係,是對觀光產業、乃至於台灣整體經濟,都是最重要的課題。
其次,是觀光業的自我體質。
觀光休閒產業是消費末端的非民生必須品,對景氣的敏感度很高,當經濟環境不好、消費意願降低,首當其衝的便是內需市場。加上近年廉價航空興起,國人出國成本降低,交叉影響下,國旅市場已連續兩年下滑;出國旅行人次卻創新高,導致台灣觀光業呈現「出超」現象。對此,政策方針理當強海外行銷。
可惜,台灣觀光長年來缺乏國家級戰略,政府對能賺外匯的入境旅遊態度仍嫌保守,投入資源也不足,這點旅行社業態即可發現,全台近3000家旅行社裡,九成都做出國旅遊,從事入境市場的僅占一成,政策應鼓勵業者從事入境旅遊。
以馬來西亞為例,旅行社每年接待入境旅客人次達到政府設定標準後,即可免除年度26%的產業營利稅(等同台灣的營業所得稅),這類措施便可引導業者往入境市場靠攏。
至於整體產業結構,可比照日本訂定《觀光立國推進基本法》(2006年通過),明確訂定入境旅客從2010年1000萬人次,倍增到2020年4000萬人次的目標。台灣目前設定2030年達2000萬人次(2018年為1106萬人次),企圖心似乎太低。
筆者呼籲,政府未來能投入資源協助觀光業升級,設立國家級的人才研訓中心,比照過往扶植科技業手法,將觀光局位階提升至「觀光部」,提供更多人力與預算,向全世界爭取客源,並請民航局在二線機場開放天空,便利各國航班申請航線,建設港口爭取國際郵輪泊岸。
台北城市科大觀光系助理教授李奇嶽(中立者)
平心而論,這些都是長期基礎工程,或許不像補助案能短期見效,但朝這方向走,產業體質一定會變強壯。補助就像鴉片,吃久了,旅客跟業者都會期待,吃的時候精神奕奕,等上了癮、斷了藥,就是痛苦。
畢竟,觀光業是不會出走的產業,還能創造外匯,早就是各先進國家在製造業外移後的主力推動產業,不該像現在這樣,被大家戲稱為觀光「慘」業。
您也可以到《城市學》發表高見!請寄至《城市學》投書信箱(globalcities@cwgv.com.tw),並附上真實姓名、Email和電話,請勿一稿多投,《城市學》保有是否上稿及編修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