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一條來自中部鄉鎮的新聞,難得搶占大量媒體版面:「全台第一槍!鹿谷鄉通過開徵觀光稅」,還被LINE Today選為生活新聞類的頭條。
「觀光稅」到底是什麼?有可能在增稅不易的台灣實施嗎?
位於南投縣的鹿谷鄉,向來以茶葉、竹筍等地方特產聞名,還有,它是前往避暑勝地「溪頭森林遊樂區」的必經之路,也是這次開徵觀光稅的導火線。
據統計,溪頭每年超過160萬名遊客造訪,不僅附近停車位一位難求,更常使鹿谷鄉唯一聯外道路「縣道151號」大打結,大量車潮不但阻塞交通,也帶來許多噪音和空汙,成了該鄉長年來的民怨。「遊客上山吸芬多精;我們卻只能吸廢氣?」不少鄉民無奈自嘲。
對此,鹿谷鄉公所近期通過「人文交通觀光環境生態資源維護協力臨時稅」自治條例,並獲鄉民代表會支持,目前已呈報中央政府的財政部備查,若無意外,可望成為台灣第一個開徵觀光稅的地方政府,未來將委託三個有收費的觀光景點(溪頭園區、台大茶園、鳳凰谷鳥園),在入園時對每位遊客(在地鄉民除外)代收10元觀光捐。台大實驗林管處允諾,只要中央(財政部及主計總處)審查通過就會配合。
前所未聞的觀光稅消息一出,這陣子媒體上蒐集到的民眾意見,多持不反對態度。事實上,這類作法在國外已行之有年。長年鑽研地方財政議題的台北大學財政學系副教授林恭正解釋,無論中央或地方層級、觀光熱點或一般城鎮,許多國家都有課徵觀光稅的類似作法,「基本精神很簡單,就是『使用者付費』!」
觀光業雖被譽為「無煙囪工業」,但大批人潮和車流仍會對地方帶來許多「外部成本」,如道路損毀、垃圾增加、環境汙染等,這些遊客多是路過、頂多住幾晚就走,不會繳稅給當地政府,因而孕育觀光稅這種「租稅輸出」(Tax export)手段。這次的新聞主角鹿谷鄉,就是個人口僅約1.7萬人的小鄉鎮,鄉公所每年預算不到兩億元,有時連社區除草等環境維護費用也拿不出來,遑論如何維護道路或改善環境了。
除了最簡單的按人頭收費,觀光稅還有許多不同作法。
比方,鎖定相關產業徵收「住宿稅」和「租車稅」,因為使用這些服務的多是外來遊客,不少台灣人造訪歐美城市時,常在旅館結帳時被額外加收一筆「城市稅」,美國觀光勝地佛羅里達州更有琳瑯滿目的觀光稅,從:度假稅、旅遊衝擊稅、傳藝發展稅,到地方指定食品及飲料稅都有,加拿大卑詩省則針對特定產業(飯店、度假村等)徵收「銷售稅」和「商品勞務稅」,德國甚至有「床鋪稅」。至於台灣人最愛去的日本,也有許多城市要收「旅館稅」,部分提供溫泉服務的飯店還要加收「沐浴稅」。
不只地方政府,連中央政府也會收。美國2009年就開始對免簽證的遊客開徵每次10美元的「入境稅」,明年將舉辦奧運盛事的日本,最近更宣布自明年起對入境遊客徵收「國際觀光稅」(每人1000日圓)。
2012年時,台灣也曾因地方財政危機,熱烈討論如何開徵觀光稅,當時目標是以觀光為主要收入的東部縣市。可惜最後遭業者和行政首長的反對而作罷,擔心此舉將削弱地方觀光吸引力,使遊客望之卻步。
話說回來,台灣早在2002年便通過《地方稅法通則》及《規費法》,賦予地方財政自主的立法權,只要不砥觸中央法令,即可針對需求自行擴充財源。可惜公告十餘年來,現階段地方政府多只對建商課「工地稅」,或對砂石業收「土石採取特別稅」。空有法源卻不敢大展拳腳,首長也不願承擔「加稅」惡名。
林恭正強調,觀光稅要成功上路,必須考量合理性與可行性。假使當地民眾都支持,認同使用者付費和「以價制量」的道理,對路過遊客收取小額費用,一來解決當地面臨的生態破壞和公共建設維護問題,二來也不怕遊客跑掉,應無不可。「重點是要專款專用、指定用途!」像前面提到的美國入境稅,就指定用於國際行銷事務,吸引更多外國人赴美求學和經商,而日本估算以後每年可進帳400億日圓的國際觀光稅,則要用於提升旅遊品質、活絡傳統文化、整頓自然環境等方面,不用擔心經費被亂花。
簡言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們別再異想天開地期待,每處觀光地都要精采、好玩、不用錢、而且當地人還不會抱怨。當你開心地在熱門景點前打卡拍照,是否也該設身處地為背後那群人想想?